11月1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韦杨建带领教师代表参观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画摄影展。大家以艺术为媒,在笔墨光影间感悟家国情怀,在文化浸润中凝聚奋进力量,开启了一场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思政实践之旅。



步入展览现场,浓郁的艺术气息与厚重的家国情怀扑面而来。本次展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分为“翰墨飘香——书画类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丹青溢彩——绘画类作品中的时代印记”“光影留痕——摄影类作品中的家国深情”三大篇章,汇聚了全校各学院师生的精品力作,涵盖书画、版画、剪纸、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全方位展现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赤诚热爱、对民族团结的深切认同与对时代发展的生动礼赞。
在书画类作品展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驻足细品,不时交流感悟。当看到文法学院卢承华老师的行书《新农村赋》时,学院青年教师陈松秀谈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笔墨叙事,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家庭的辩证关系,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正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坚实根基,这为我们讲授思政课程提供了鲜活素材。”
丹青溢彩处,时代印记浓。在绘画类作品前,建工学院张一凡、林少荣合作的《石榴花开 同心共筑中国梦》以“石榴籽”为核心意象,将各族儿女身着特色服饰、共赴美好未来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引发老师的强烈共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室主任李瑛谈道:“这类作品将民族理论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为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提供了有益借鉴。”
光影留痕间,家国深情浓。摄影类作品以真实场景定格家国情怀,从天安门广场的国旗荣光到郑州街头的“满城中国红”,从乡村老人推着插满小国旗的三轮车到二七塔下群众雨中庆华诞的热烈场景,每一帧画面都饱含着平凡中的伟大与细微处的深情。
参观过程中,老师们还欣赏了雕塑类作品。《铁忆发间英烈》对河南新县红色文化的深刻诠释、《鹰击长空》对革命先烈为国牺牲精神的崇高致敬,让大家在回望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缅怀先烈中汲取奋进力量。
老师们纷纷表示,这些作品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传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挖各类文化资源中的思政元素,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将参观感悟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书写升达民族团结新篇章贡献马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