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至20日,由中原工学院主办的“大模型时代区域国别与翻译传播研讨会”在郑州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聚焦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区域国别法治研究、翻译传播、学科交叉融合、理论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大模型时代的发展趋势等议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参会研讨。我院孙媛、杜小芳两位老师参会,与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大模型技术对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变革性影响展开深入研讨。

研讨会共设12场主旨报告,涵盖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区域国别法治研究、翻译智能体、外交话语学、国际传播实践、人工智能翻译应用等热点议题。研讨中,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大模型正通过内容生产、渠道分发与用户交互三维度构建新型国际传播机制,其自主决策能力与文化转译功能既提升了跨语言信息传递效率,也带来了算法垄断与价值观渗透等治理挑战。刘宝在致辞中指出,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深刻重塑信息生产、传播交互与知识整合机制。在此背景下,要深化技术赋能,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融通中外、具有中原特色的话语体系,深化产学研协同,为河南高水平开放提供扎实的智力与人才保障。郭俊峰表示,要深化大模型技术在区域国别、翻译传播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与融合实践,以技术赋能河南省翻译与传播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钱建成强调,要以科技赋能人文,以交流促进发展,共同推进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与对外传播,增强中原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杨明星教授解析了外交话语中的文化符号运用,强调“视觉修辞”对国际软传播的重要作用。陈会林教授提出语言学者要完成三重知识跃迁,重塑AI时代的学科话语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郑春荣教授分析了知识图谱在区域国别数据整合中的应用案例。张法连教授表示,应推进英美法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治体系研究,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

我校两位老师的参会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对提升学校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深化跨校学术合作具有积极意义,为后续教学科研工作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