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动态
学校新闻
学校公告
学术交流
媒体升达
专题聚焦
校园影像
能力作风建设
达园学“习”时
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
党史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部动态 > 正文
青春三下乡——拾遗者小队:西杨邑寻瓷
发布时间:2025-07-29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马大程 王子瑜     摄影:     来自:校团委     责任编辑:崔译文

为传承发扬中华文化,深入了解鹤壁窑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状况,7月17日至18日,我校拾遗者小队前往鹤壁市鹤山区西杨邑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探寻古瓷魅力中感悟非遗传承的意义。

图1:小队成员与传承人合照

7月17日上午,小队成员首先来到鹤壁窑传习基地。作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民间瓷窑场之一,鹤壁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始烧于晚唐,当时已能烧制白釉刻瓷、黄釉刻瓷、黑釉刻瓷、鹤壁钧瓷等;历经五代发展,北宋时期达到顶峰,成为北方著名民间窑场;宋金时期进入繁荣阶段,窑场规模扩大,瓷器种类和装饰技法日益丰富,产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还远销海外;元代以后,因战乱、资源枯竭等原因逐渐衰落,至明代已不复往日辉煌,相关文献资料也较为稀少。

图2:小队成员了解传承人的事迹

在传习基地,队员们了解到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卫国的故事。今年46岁的张卫国来自鹤壁市鹿楼乡凉水井村的陶瓷世家,2000年起尝试烧制瓷器,经过九年潜心钻研,于2009年成功烧出第一件具有鹤壁窑特色的瓷瓶。他深入挖掘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掌握了黑釉剔花、白釉剔花、白地釉下绘划花、天目油滴等鹤壁窑特有的技艺,并在2018年于西杨邑村打造传习所,致力于还原和传承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

图3:小队成员观赏瓷器

当天下午,队员们在传习基地观赏了从古朴唐瓷到精美宋瓷的各类瓷器,系统了解了鹤壁窑500余年的烧制历史与独特装饰技艺。参观过程中,大家不时交流感受,被鹤壁窑瓷器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

图4:传承人讲解鹤壁窑

7月18日,小队再次来到传习基地。张卫国为队员们详细讲解了鹤壁窑的发展脉络,从晚唐起源讲到宋金繁荣,再到元代后的衰落,同时对胎釉工艺、纹饰刻画等烧制技艺进行了细致说明。队员们认真聆听,对这一古老技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图5:小队成员尝试制作

随后,在张卫国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参与到揉泥、拉坯等制瓷流程中。指尖与陶土的接触间,大家真切感受到黑釉剔花的粗犷灵动,体会到白地绘划的细腻传神,在实践中拉近了与传统技艺的距离。

此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入认识了鹤壁窑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更增强了对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的责任感。大家纷纷表示,将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文化传播,为鹤壁窑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让这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