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经过四十个小时的颠簸,张瑞倩千里迢迢回到格尔木带尼尕去医院进行复查。一年来为尼尕的康复情况忐忑不安的张瑞倩惊喜地发现尼尕不但可以正常行走,还可以上体育课、打篮球。经过详细的骨科检查,医生确认了尼尕的康复,张瑞倩欣喜不已,并急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所有为救治尼尕出过力、奉献过爱心的朋友。

张瑞倩
在和尼尕一家相处的日子,更给张瑞倩纯洁的心田,印满了玉树“歌舞海洋,歌舞家”的美妙向往,2007年5月,她自愿来到了只有47名学生的玉树多秀村寄宿小学义教。海拔4500米的多秀寄宿小学交通不便,没有电,没有手机信号,更没有网络,夏日夜晚仍然严冬一般,人们从冰冻的河里取水生活。孩子们生活在帐篷里,牛毛帐篷里的地面就是泥土和草根。张瑞倩到这里的当天夜里就被冻醒,她感觉到自己露在被子外面的鼻子已经结冰。但是,藏乡童真的孩子们,使张瑞倩却了缺氧的艰辛。孩子们小手被冻得发黑,她常心痛地给他们涂擦药膏,用自己的体温给他们暖手。她是到多秀来的第一个汉族老师。一开始,孩子们只是好奇地打量她,不敢说话,笑着笑着一个个跑掉。渐渐,孩子们喜欢上这个有讲不完的故事、来自大城市的大姐姐。上课时他们会争先恐后举手发言,下课又一窝蜂地跑到她的帐篷里读课文,晚上不催几次就不回去睡觉。在多秀,她将自己所见所闻上传到网络。这些文章、照片和视频引起网友的热烈反响,学校冬季用煤和学生御寒衣物解决了,修葺校舍的资金也得到了落实。

张瑞倩和尼尕合影
高原生活让张瑞倩对青藏高原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开始热心于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事业,积极接触活跃在青藏高原的环保组织。
2007年7月,结束在格尔木的服务期后,张瑞倩前往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在民间环保组织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做义工,协助该组织完成网站建设、影象拍摄、调研、文档整理等工作,并进入可可西里工作。在无人区的险恶自然条件下,与藏族朋友相濡以沫的感情深深感染着她。离开青海后,张瑞倩仍旧尽力为协会提供各种支援。她至今保持着志愿者身份长期为协会服务。
2007年10月,张瑞倩受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委托,发动南京大学康平学社和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会,并联合南京8所高校举办了环保纪录片观影及《亲历可可西里十年》书籍义卖活动,义卖所得用于支持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在青藏高原的环保事业,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环保志愿者们的坚强信念让大学生们深深动容,活动成效斐然。
而今,献身公益,已成为张瑞倩生命的一部分。她知道,在那个曾经挥洒过青春与热泪的高原上,有属于她的一份记忆、一份牵挂、一份希望。
一天,张瑞倩突然发现五年级教室闪现一双康巴藏族男孩儿特有的大眼睛。他就是12岁的尼尕。尤其张瑞倩站在凳子上出黑板报时,尼尕总会踮着脚为她举着粉笔盒,方便她随时取用。放下粉笔,张瑞倩这才发现尼尕走路有些跛。一天,尼尕的班主任扎西跟她说,尼尕又走不了路了,可能要辍学。张瑞倩趁周末专程去移民村尼尕家,几经扎西翻译,她了解到:4年前,尼尕的右髋骨开始莫名其妙疼痛,家里无力诊治。而几天前,尼尕走路时一只脚又不小心陷进泥坑,往外拔腿时,那条伤腿脱臼了。一个亲戚带他去医院拍X光片,医生说,可以治,但要到内地或者西宁去,手术费要两三万元。尼尕失望地回了家。尼尕的爸爸在他一岁的时候已去世,一家人从玉树曲麻莱草原迁移到格尔木移民新村,每月生活就靠政府发放的500元,全家那时的积蓄也不过600元。看到尼尕的阿妈翻出的X光报告诊断——“右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张瑞倩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与紧迫。因为筹集几万元手术费,对一个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幸运的是,不久,张瑞倩在上海实习的一位同事打电话问候她。心情难以平复的她,忍不住说出尼尕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这位同事安慰她说:“一定会尽量想办法帮助这个孩子。”远方一个电话,仿佛黑夜一粒火种,一下子点燃了她拯救尼尕的信心与希望。当晚,她几乎给所有的同学和同事都发出短信,告诉尼尕急需手术费用的详情。第二天,同事打来电话说资金有希望了,上海也可以找合适的医院为孩子治病。原来,张瑞倩在上海实习的同事们听说后纷纷慷慨解囊。张瑞倩所要做的就是尽快安排尼尕去上海做手术。
2007年冬天,张瑞倩带着尼尕母子踏上去上海求医之路。一场救助行动,在东西部大跨度展开:格尔木残联为尼尕捐助一台轮椅;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这个来自西部的孩子一绿灯,不仅以最快的速度让他办理入住检查等手续,而且委派最好的儿科骨科医生和护士给予最好的照顾,血液中心也破例免去了手术所需的输血费用。 但是好事多磨。刚到医院做完CT检查,尼尕便被初步诊断为“肿瘤”,这一结果无异于晴天霹雳,让张瑞倩一下子蒙了。在等待手术的整整一个星期里,张瑞倩承受着空前的心理压力,付出了她所能付出的所有体力,来来回回帮尼尕办理所需要的种种手续。这时,她才知道,帮助尼尕恢复健康不仅仅是筹集手术费的问题。
幸运的是,所遇到的上海朋友、医生都为她和尼尕感动。西藏那曲在上海师范大学读书的达哇,闻讯到医院帮助翻译,陪着她们在手术室外一等就是6个小时。一位仅仅是她在西藏阿里旅行时结识的朋友,这时也一再放下手上的工作,来医院协调帮忙,把腿脚不灵便的尼尕搬来挪去。那几天,闻讯来看望尼尕的人也络绎不绝。医院对小尼尕慎重地进行病灶化验,最后,那个险恶的初诊被排除了。医生终于查出了尼尕真正的病因,髋部的骨结核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不久尼尕出院回家。回家后,尼尕很快康复,能正常走路,已经重返课堂。结束在青海的志愿服务之前,张瑞倩又用剩余的捐款为尼尕买好药品,用于康复期的继续治疗,并委托在格尔木的医生和朋友照应尼尕。
2008年4月,经过四十个小时的颠簸,张瑞倩千里迢迢回到格尔木带尼尕去医院进行复查。一年来为尼尕的康复情况忐忑不安的张瑞倩惊喜地发现尼尕不但可以正常行走,还可以上体育课、打篮球。经过详细的骨科检查,医生确认了尼尕的康复,张瑞倩欣喜不已,并急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所有为救治尼尕出过力、奉献过爱心的朋友。
在和尼尕一家相处的日子,更给张瑞倩纯洁的心田,印满了玉树“歌舞海洋,歌舞家”的美妙向往,2007年5月,她自愿来到了只有47名学生的玉树多秀村寄宿小学义教。海拔4500米的多秀寄宿小学交通不便,没有电,没有手机信号,更没有网络,夏日夜晚仍然严冬一般,人们从冰冻的河里取水生活。孩子们生活在帐篷里,牛毛帐篷里的地面就是泥土和草根。张瑞倩到这里的当天夜里就被冻醒,她感觉到自己露在被子外面的鼻子已经结冰。但是,藏乡童真的孩子们,使张瑞倩却了缺氧的艰辛。孩子们小手被冻得发黑,她常心痛地给他们涂擦药膏,用自己的体温给他们暖手。她是到多秀来的第一个汉族老师。一开始,孩子们只是好奇地打量她,不敢说话,笑着笑着一个个跑掉。渐渐,孩子们喜欢上这个有讲不完的故事、来自大城市的大姐姐。上课时他们会争先恐后举手发言,下课又一窝蜂地跑到她的帐篷里读课文,晚上不催几次就不回去睡觉。在多秀,她将自己所见所闻上传到网络。这些文章、照片和视频引起网友的热烈反响,学校冬季用煤和学生御寒衣物解决了,修葺校舍的资金也得到了落实。
高原生活让张瑞倩对青藏高原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开始热心于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事业,积极接触活跃在青藏高原的环保组织。
2007年7月,结束在格尔木的服务期后,张瑞倩前往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在民间环保组织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做义工,协助该组织完成网站建设、影象拍摄、调研、文档整理等工作,并进入可可西里工作。在无人区的险恶自然条件下,与藏族朋友相濡以沫的感情深深感染着她。离开青海后,张瑞倩仍旧尽力为协会提供各种支援。她至今保持着志愿者身份长期为协会服务。
2007年10月,张瑞倩受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委托,发动南京大学康平学社和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会,并联合南京8所高校举办了环保纪录片观影及《亲历可可西里十年》书籍义卖活动,义卖所得用于支持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在青藏高原的环保事业,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环保志愿者们的坚强信念让大学生们深深动容,活动成效斐然。
而今,献身公益,已成为张瑞倩生命的一部分。她知道,在那个曾经挥洒过青春与热泪的高原上,有属于她的一份记忆、一份牵挂、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