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松涛 时间:2010-04-26 责任编辑:
——一封西蜀桂花镇志愿者的来信
中国共青团网4月7日讯 通讯员吴小英 记者悦丹
在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林鲁文的办公桌上,一封简洁又精致的信引人注意:信封有着“桂花镇”的图标,一张清新的徽派建筑图。这是一封来自服务于四川彭州市桂花镇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来信。打开信件,上面写道:
书记:
您好!我是04级史本专业的本科生。2008年参加抗震救灾专项行动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到四川灾区志愿服务一年。一年的抗震救灾生涯,让我充分认识到了人生的价值,本科毕业的第一年,需要的就是经历和阅历。后来,我续约成为“灾后重建专项行动”西部志愿者,目前任全镇灾后重建办副主任,镇团委书记。负责全镇灾后重建工作。
在社历院的四年,历史专业让我能够适应一切岗位。我将大学学到的东西用在工作上,在灾后重建干出了自己的成绩,看着很多分管领导争着要我,很多局行部门一直想挖我,成就感十足。但我只是一名志愿者,有很多该做的事情。历史让我有足够的知识去面对工作。同时,在基层的经历也丰富了我的认识。第一次惊讶,原来中国的基层这么复杂。庆幸能有这一次机会让我为灾区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让我的人生历程当中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比很多志愿者,他们没有我的机遇,不能像我一样零距离地投入到灾后的重建中,镇党委政府还将招商引资、征地拆迁交给了我。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社历院四年的培养。书记,不好意思,工作实在太多,不能长篇大论,等我服务期满再回去向您请教人生的经验。过年没有回家,不能到师大去聆听老师们的讲课,以后会常到社历院。非常怀念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们讲课的大学生活。
现在和曾导和李导还保持联系,他们经常关心我在灾区的一切,在四川学会了感恩,能到社历院攻读历史专业,实在是一种幸福。虽然没有兑现学为师范的承诺,却也让人生变得很不一般。
书记,话说得多了,有点唠叨,明天元宵,政府终于放了我一天假,拿起久违的笔写了很多贺卡。信封上面是灾后重建安置点,仿徽派建筑风格,现在群众基本住进了这种新居,这里是西蜀陶瓷重镇,我学历史的,刚好可以发挥文化方面的特长。再过不久,重建结束了,我也可以如释重负了。
曾丁才
2010年2月27日
“从早上9点到凌晨2点,我的每一分钟都被提前安排好了。”2008年刚到彭州,曾丁才就经受了一次考研,连续一个月,他必须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让我从最初的头脑涨痛,到后来全身提不起半点力气。”曾丁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段经历留给他的“后遗症”就是现在一进入密闭空间就会头昏,一坐车就昏昏欲睡。但很快他就用积极的心态来鼓励自己,“在最累时,我总是告诉自己人在年轻的时候,日子不要过得太好。”借着自我鼓励和自我打气,曾丁才越来越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仿佛我生来就应该出现在这里,做这些工作。”
“在这场灾难之前,我接触的这些人,他们的身份并不叫‘灾民’。他们和我们一样,平凡地工作生活。可是,他们面对困难,却以一种近乎苛刻的态度成长起来。”在彭州,曾丁才得到最多的是成长,而不是参与抗震救灾之前的“拯救万众的理想”的施展。“桂花镇的父老乡亲教会了我乐观、积极、勇敢,桂花镇上一起工作的同事们教会了我平静和坚持。”
2009年5月,桂花镇的主要工作是积极招商引资,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推进灾后重建的进度,而曾丁才主要负责征地拆迁工作。“征地拆迁工作涉及到灾民的切身利益题,每一步我们都得小心翼翼,我们努力地让当地百姓能享受到该有的福利,不希望在灾难之后,他们还要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心力交瘁。”随着这项极有难度的工作的开展,曾丁才的理想“已经从以前当一名英雄,变成多开导一个孤儿或者加班加点核算重建项目的成本,以争取让灾民早日住进房子”,“变得更务实了。”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辈子难忘的事。”曾丁才志愿服务期满又继续留在了四川桂花镇。“我想继续负责灾后重建工作这项工作,等彭州的乡亲们都搬进了新房,我才能安心地回泉州。”他说。
附:曾丁才,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8届毕业生,毕业后辞去教师的工作,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参加了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志愿者活动。2008年7月到达彭州市桂花镇,在福州闽教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四川省彭州市灾后重建项目监理部办公室工作,协助桂花镇镇委书记等领导,开始其艰苦却又幸福的志愿者生活。
CopyRight 共青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ytw@shengda.edu.cn Tel:0371-62565163 0371-62436091
版权所有:共青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