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对社会科学学习方法的几点初步思考
社会科学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不能泛泛而学。下面,我想跳出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范畴,和大家交流学习社会科学的一些方法。我的主要体会是要分清几个概念。
一是要分清“是什么”和“什么是”的概念。“是什么”和“什么是”虽然在文字上看起来差不多,但在社会科学知识学习中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组概念。“是什么”指向的是本质问题,“什么是”指向的是范畴问题,我们的学习到底是从本质切入还是从范畴切入,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我建议,我们的学习步骤应当从“是什么”到“什么是”,循序渐进,而不能倒置顺序。比如,学习政治学,就应当老老实实地先从“政治学是什么”入手,从该领域的核心经典作品入手,熟悉、吃透政治学的本质概念和思维方式,然后再逐步扩展。千万不要一说要学习研究政治学,就一下子扑过去,只要是政治学范畴的读物,特别是那些新颖的、新潮的作品都去碰一碰、看一看,这样虽然能掌握不少知识点,但很难“登堂入室”。陆昊同志上一次在讲话中希望大家不要急于去读那些关于金融危机的、五花八门的书,而是要扎扎实实地读一些基础概念方面的经典书籍,把握经济学科的基本思维,然后再扩大阅读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陆昊同志讲得很准、很实,很有指导意义。
二是要分清“结构逻辑”和“逻辑结构”的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习中,我们对某一作品的熟悉并不意味着已消化了作者的思维结构和方法。“结构逻辑”是实体,是个体,分散存在于单个作品之中。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读懂某一部作品的逻辑,记住某一部作品的结论,而不去深究这部作品逻辑的内在结构和形成结论的过程,我们的知识积累就只能是线性积累,难以实现“非线性”的飞跃。在这方面,我有一个简单的办法,那就是通过对比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从中总结出作者的思考方式和规律。比如王锋同志刚才提到的罗尔斯,如果单读罗尔斯的《正义论》,你可能会记住一些重要结论,却难以快速掌握作者深刻独到的思考逻辑,理解他的思考方法,如果同时再读读他的其他几本作品,比如《政治自由主义》等,两相对比,就可以从他的思考逻辑在不同问题上的相同运用中找到规律,加深自己理解。
三是要分清“应然”和“实然”的概念。学习社会科学知识,既怕不能“沉下去”,又怕“陷进去”。“沉下去”是指能够静下心来钻研、思考,“陷进去”则是指陷入理论之中、脱离现实,只知抬头望天,不知低头看路,机械地以理论批判现实,用理论苛求实践,缺乏一种建设性态度。作为机关年轻干部,我们学习社会科学知识时不能搞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而要分清“应然”与“实然”的区别,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让理论为改善现实服务。
三、关于对年轻同志读书学习的几点具体建议
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主流。对一些离开校园不久的年轻同志来说,往往容易将“继续学习”等同为“按照学校的方式继续学习”。这种方法忽略了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既会影响学习效果,也会影响本职工作。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工作后的学习经历,给大家提几点具体的建议:
第一,在学习动力上,要注重建立“倒逼”机制。“倒逼”是目前在经济改革领域运用得较多的概念,我在此借用一下。工作之后,脱离了学校的氛围,学习的动力从哪里来?在学校时起码还有考试,还要做作业。但工作之后,学习的动力来源就是个问题了。我想,参加工作之后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思考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深挖这些问题背后的知识缺陷,“倒逼”形成自己的学习动力。我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梳理梳理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在工作中不够理想的环节有哪些,除了客观原因和经验不足等因素外,有没有自身知识积累不足的问题?如果有,就查找出具体是哪一方面的问题,从而“缺啥补啥”,有针对性地制定自己的读书学习计划。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这种“查找”的功夫要下得深一些,找得远一些,避免就事论事,简单联系,只找出表层的不足,只补充一些技术性工具性的知识,最好是通过这种“倒逼”机制,让自己在思维训练、逻辑习惯等方面得到提升。
第二,在学习状态上,要注重打破“临界”心态。很多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工作以后,既没有专心学习的时间,也很难有安心学习的心态。特别是在心态上,总觉得自己被工作和应酬填满了,处于“满负荷”的状态,即使有了专门的时间,也不想翻开书本。我想,这就是工作之后在读书学习上的“临界”心态。学过物理学的同志都知道,如果不突破“临界”状态,事物就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我在这里建议大家,可以分两步走,先重习惯养成,后重效果改善。在初始阶段,不管在不在状态,都要强迫自己在业余时间多翻开书本,先不去计较自己看进去多少、学到了多少,先养成翻书的习惯再说。在突破“临界”状态、养成习惯之后,我们再逐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质量。
第三,在知识积累上,要注重形成“战略储备”。我在上学时曾听过一句评价部分老师的话,叫“一本讲义二十年”,就是说有的老师上课,一本讲义用了二十年都没啥变化。这话是贬义,而且也不太可能。但换个角度看,对我们也有启发。如果这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在他那个年代,敢二十年不换讲义,就说明这位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经典竞争力”,有了个性化的知识风格。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注意积累一些自己非常熟悉、特别了解的知识元素,形成随时可运用、随时可叠加、随时可引申、随时可扩展的核心知识,形成“战略储备”,这对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说,很有帮助。我曾遇见一位教管理学的老师,他对《红楼梦》不但非常熟悉,而且理解很深入独到,上课时常常把管理学理论与《红楼梦》的经典片断结合起来,既生动形象,又令人回味,教学效果很好。我认为,这位老师就在知识积累上形成了“战略储备”,有了一支可以反复出击、运用自如的“机动部队”。
第四,在知识结构上,要注重实现“化合”反应。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我们很难再有系统的学习时间,但这不意味着读书学习只是生活中的点缀,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要在缺乏时间的情况下完成较高的学习要求,我们必须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上下功夫,必须学会立足基本的知识点,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化合”反应,实现知识量的“非线性增长”。比如,孟春同志刚才讲到的“结构制度视角”、“行动意识视角”就是学习社会学的方法。我们在社会学的学习中掌握了这些方法后,也可以应用到对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通过与这些学科的特定背景、术语环境相结合,“批量”形成新的知识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我还想借此机会就机关年轻干部的学习交流活动谈几点感受。今天的活动很好很成功,张劲同志也在会前向我介绍了第一次学习交流活动的情况。我感觉这两次活动确实搞得不错,总体上讲,有这么几个特点,希望你们继续坚持。
第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把学习交流会搞成正式会议。大家在这里,不讲级别,不讲权威,甚至不讲标准答案,努力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现场氛围。这种氛围鼓励着我们各抒己见,交流交锋,做到有融合、有碰撞、有启发、有火花,使大家每月都有机会做一次训练思想的“课间操”。
第二个特点,就是没有把学习交流会搞成学术沙龙。我们在这里所谈论的话题有明确的现实指向和一定的现实意义,注重和国情、和工作实际的密切联系。大家没有在这个地方一坐,空对空地谈理论、摆术语、讲概念,使大家每月都有机会照一次理论和实践相对比的“镜子”。
第三个特点,就是没有把学习交流会搞成知识回顾。我们在这里没有把学校的课堂讲授复制过来,也没有简单地把有关知识给同事们讲述一遍,而是在学习交流中,将自己的原创性思考融入到讲授和讨论之中,按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要求,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这个学习交流会,使大家每月都有机会当一次机关的“学术明星”。
这三个特点,只是我参加今天学习交流活动之后的几点体会。如何进一步开展好这项活动,要听陆昊同志和军科同志的。今天我就讲这么多。祝愿年轻同志不断学习进步!祝愿学习交流会越办越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