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白,也不‘菜’”
“孩子,你都晒黑了,我帮你遮一遮。”身边一位北方大妈把手里的伞移到她头顶,并且送来关切的话语,顾天慧才意识到自己晒黑了。在联合国馆附近维持预约机秩序的她很少有机会躲到阴凉处遮阳,在太阳底下一站就是几小时,原本白皙的皮肤眼看就成了小麦色。
放眼园区,何止一个顾天慧。开园三日恰逢高温,午后的阳光格外毒辣,不少广场上的志愿者只能接受烈日暴晒。游人可以打伞,他们只能戴一顶遮阳帽,“小白菜”们自然白不起来了。
但他们对此并不在意。“我们不白,也不‘菜’。”有人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中写道。“菜”是“菜鸟”的意思。
他们更希望作为志愿者的自己能成为一名“园区达人”,为参观者们提供准确高效有价值的信息,而不只是付出汗水和辛劳。
于是,每天的辛苦过后,他们还有第二课堂。复旦大学的李伦是世博轴区域的志愿者小组长。回程的班车上,他会与同伴们讨论一天下来遇到的问题。晚餐时分,他也召集同组的志愿者们尽量坐一桌,“大家一起讨论些问题,说不定会有好点子。”
到了晚上,复旦志愿者们还有一个信息“秘密通道”——把自己一天服务下来的想法写在一张匿名小纸条上,交给总负责。小纸条内容各异,说得最多的,是大家在一线服务中总结出来的合理化建议。比如,能否让70岁以上老人优先领取预约券?能否为残疾人以及体弱者开出进馆“绿色通道”?能否在广播告知各展馆排队情况前,先放一段特定音乐避免“漏听”?……这些都通过志愿者部门传递到相关负责部门手中。
而一批“攻略”,则是志愿者们各显其长后的结晶。杨晓丽把世博园区的各个出入口交通情况、园内交通线路以及开闭馆情况收集并打印出来,分给小组同伴研习;一位韩语专业的志愿者则为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写了长长的韩文说明。他们所做的,无一例外,都是“为提供更好的服务。”
“做志愿者,值”
在学校,“白菜”们多是自由自在的天之骄子;在家中,他们更是父母呵护的掌上明珠。但在园区,转换了身份的他们会碰到不曾经历的考验。寂寞、辛苦之余,还有委屈。
“我们无法全能,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引起了一些游客的不满……”一位志愿者在博客里这样记录。在人流密集处,类似的尴尬时时可见。有的游客也常给志愿者出“偏题”,比如“市区某家酒店在哪里”。
“我们小组的志愿者都被‘训’过。”李伦苦笑说,还有游人被志愿者指出不文明行为后,不但不改正,反而责备他们,“我们怎么会不委屈?”
但委屈之余,他们不会像平时那样闹脾气。中国馆南广场志愿者季煜道出他们应对的法宝——笑。“微笑着耐心解释,解释不通就笑而不语”,他说,坚冰往往就是这样融化的。
同在中国馆的朱梦颉则说,经过烈日炙烤、长时间排队,游客情绪焦躁在所难免。她能做的,便是“以一颗真心为他们展示中国馆的精妙,让他们觉得不虚此行”。在她的脑海里,委屈受过,但记忆最深的还是自己讲解完后参观者道出的那声“辛苦了”。
“有委屈,很辛苦,却值得。”这是不少志愿者的心声。如一位志愿者在日记中写的,“白菜廉价而有价值,穿白菜装的我们不求报酬,可一样有营养、有素质、有价值。我们这样用心、这样卖力,因为现在看到这身绿色,就会有一激灵的感觉,被我们肩负的责任打动一下,这就是志愿者的力量吧。”
这力量,自有回报。复旦大学世博轴部片区长徐畅记得,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来到世博轴,看到不远处辛勤的志愿者,转过头对孩子说:“看到那些穿着绿色衣服的姐姐了吗?她们是志愿者。如果你和妈妈走散了,可以去找她们,她们会帮助你找到妈妈的。”
话音一落,身边的志愿者们会心一笑,“做志愿者,值了。”
来源: 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