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在身边”系列报道二

作者:李松涛 时间:2010-05-04 责任编辑:

“五四精神在身边”系列报道二:
不断追求理想生活就是我的“五四精神”

编者按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整整90年,五四精神仍在一代代地传承,影响着青年、鼓舞着青年。今天,五四传统、五四精神已经在有意无意之中融进了年轻人的血脉,成为我们思考行事时的一种潜意识。在你我的身边,在普通青年身边,又有多少五四精神的体现呢?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中国共青团网特别推出“五四精神在身边”系列报道,通过真实描绘你我身边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示当代普通青年群体爱国、爱家,充满生活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状态。

中国共青团网5月5日讯(记者悦丹 实习生卫玉珍)赵哥从河北沧州来北京至今4年半,今年26岁的他在北京有了固定住所、稳定收入,儿子也已经8个月大。

  记者要采访赵哥时,他正在打电话,但眼睛却一直看着妻子怀中咿咿呀呀的儿子,孩子机灵乖巧伸了手就让爸爸抱。哄孩子的时候,赵哥脸上满是宠溺的笑。

  在河北某石油煤炭中专毕业后就留校当了老师的赵哥,虽然待遇引得同班同学“甚是不平”,但两年后他还是辞了职,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那不是我要的生活。从小对首都的向往,使我迈出了这一步。”他说,怀揣着500元钱和坚信能挣到月薪1500元的目标,“我开始寻找自己的理想。”

  可是到达北京后,“我一下就懵了,去哪儿?做什么?全不知道。”赵哥感叹。就这样,“随便上了辆公交车,迷迷糊糊就到了公交车终点,朝阳区的五环外。”他说,郊区朴实的村子让他惶惶的心稍感安慰,找了一间除了被子褥子外什么也没有的平房住下,“总算有了个落脚的地方。”

  但接下来半年多找工作的经历,让他几次绝望。“我一个接一个地跑人才市场,但根本没用。”赵哥点了根烟说,500元钱很快花光了,所有能借钱的朋友也都借了个遍,最穷时身上只剩下1元钱,就着房东给的一瓶酱,拌着白面条吃了半个多月。“有时走在繁华的大街上,我感觉自己像跟人群隔离了似的,恐慌、绝望。”他说,“但我告诉自己,要想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这些,肯定是必须要经历的,咬咬牙就挺过去了。”

  2005年6月,赵哥终于当上了一家小公司的业务员,所有工作就是从各种报纸上剪贴某个行业的信息,推销给需要此类信息的企业。“推销出去简报收入是每月800元,否则一分钱都拿不到。”赵哥说,“但我的目标不是当个业务员,而是拿1500元工资的工作,虽然当时那份工作我都知足得不得了。”他继续着每天买份招聘小报,在大街上溜达的日子。

  2005年7月是赵哥最难忘的“幸运月”。“那个月,我好运地被招进了国内一家知名IT公司当网络工程师。”赵哥说,“上班第一个月,都没敢问工资是多少,能进来就很知足了。”

  就着样,他的月工资从800元逐渐上涨,1000、1200、1500……“就在月收入达到我期望中的目标1500元的时候,经同学介绍,认识了我媳妇儿。”赵哥对妻子笑着说,“我当时就想,反正都月入1500元了,有资格谈恋爱了。”

  现在的赵哥,依然住在初来北京奋斗时的那间平房,但屋子里冰箱、电视,已经是“该有的都有了”。“虽说现在工资也不是很高,但生活还可以,也有时间多陪陪老婆和孩子。” 赵哥目不转睛地看着随着音乐手舞足蹈的孩子。

  “不断追求理想中的生活,就是我理解的‘五四精神’。”他说,“现在目标是养活家人,未来目标是好好培养孩子,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

来源: 中国共青团网

CopyRight 共青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ytw@shengda.edu.cn    Tel:0371-62565163 0371-62436091

         版权所有:共青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