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5月4日讯(记者悦丹)北京朝阳区垂杨柳南街,一个老居民楼林立、充满生活气息、不足500米长的窄窄的街道上,两旁密密麻麻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店铺、小吃摊。陈晓强的麻辣烫摊位就稳当当地占据了其中1.5米宽的“地盘”。
当记者再次来到陈晓强的麻辣烫店面时发现,店里两个伙计正忙碌着招呼客人,窄窄的店门上方飘着一方红色横幅,“本店三周年庆优惠大酬宾”几个字向所有顾客说明着,这家不起眼的小店已经是这条老街上的“老住户”了。
“其实,我干麻辣烫这行已经整整6年了。”今年刚满26岁的陈晓强告诉记者,“而我来北京也差不多有7年。”7年前刚来北京时,陈晓强也只是一个打工者,“当时什么也不懂,就跟着村里人来这里,在海淀找了一家小饭馆当伙计。”但一年多的打工时间里,他没有学到太多的厨艺,倒是将小饭馆附近的几个麻辣烫摊位给“吃熟”了。
“几个麻辣烫摊位周围,每天从傍晚到深夜,都不断地围着成堆的站着或坐着的顾客,生意非常好。”陈晓强说,“干这个这么能赚钱,我也想着自己能不能也架个摊位?毕竟成本不高呀。”自从有了自己单干的想法,陈晓强就开始了“偷师学艺”的历程。“我每天到其中一家摊位上吃麻辣烫,比较他们的品种数量,汤料怎么弄,套他们进货、处理等工作流程。”他说,“慢慢琢磨着我发现,几家麻辣烫味道都不一样,品种也不同,应该说各有优点,都值得我学习。”这样,他偷偷学习一年多后,也终于积攒够了本钱,开始了自己创业的历程。
先从自买麻辣烫料制汤料开始,陈晓强开始晚上路边摆摊。“麻辣烫好不好吃,汤料太重要了。”他说。第一天战战兢兢摆摊,“我这里拦不住客人,都是吃了没几个就都走了。”不断调整汤料配置,一个月下来,还是不行,“没人吃啊!”他开始睡不着觉,“所有打工的成本都投进去了,没人吃就赚不了钱,没法继续支撑下去。”
“为了能尽量多卖出点,大冬天风刮得多冷,我都坚持到凌晨一两点才收摊。”陈晓强感叹,忙碌一晚上收摊回家,刚暖回身子闭上眼打个盹,“可一到早上5点,我一个激灵就又醒了。”他说,“心里放不下调配汤料的事啊!这一忙就又是一天。”每天脑子不停地琢磨、只睡三四个小时,就这样,他坚持了一年,而他的摊位旁边,也一天天地开始聚集越来越多的顾客。
“不论多难,我都告诉自己要坚持自己的事业。毕竟我是给自己打工。”他笑着说,“就是因为那一年的坚持,我才能有现在的家、生意,有现在满意的好生活。”
3年的“流动路边摊”之后,陈晓强在一次闲逛时偶然发现了垂杨柳南街,他认为这条老街一天到晚来往人员频繁,“有商机”。“我开始把摊位固定摆在这条街上。”他说,刚开始确实赚了钱,也添了两个帮手,妻子和弟弟,但不久竞争者陆续来到。“我随时关注着他们的状态,看有没出现什么特色产品,一点也不敢放松。”陈晓强说,一年的激烈竞争后,他的对手只剩下了对面的一家,“形势基本定局了。”但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
“我在寻找新的店面,想开一家分店。”他说,“我知道自己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就是麻辣烫了,趁着年轻就应该尽力拼一下。以前拼事业只为自己,现在是想让全家人活得更好。我要更加努力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