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梦”的几点解析

作者:晏玲玲 时间:2013-06-26 责任编辑:

 编者按:毛泽东同志把学风问题作为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号召全党同志要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并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日前,刘云山同志在中央党校主持召开了弘扬良好学风的座谈会,这四篇文章就是我们约请座谈会上发言的同志专门为本刊撰写的。

学风建设也要来一次“走转改”

■黑龙江省副省长 张建星

  今年3月1日,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典,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听后很感动、很震撼。讲话平实、简洁、亲切,既是一篇关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更是一篇荡气回肠、寓意深刻的美文。

  网友对十八大之后新的领导集体崭新会风文风有这样的一句评价:所有的正常都是从说话正常开始的。可谓一语中的。如果说,大多数群众认为我们部分领导干部说话为文都不大正常,而且我们对这种不正常还习以为常的话,那就说明我们的文风、学风、作风的确出了问题,还可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文风不实,学风自然不会好;学风不正,作风和党风就会受到影响。

  从延安时期到今天的中央领导集体,都视文风、学风为党最重要的政治生命,是党风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和前提,论述很多,要求很严,反复强调。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空话、大话、套话还是很盛行。话越讲越长,会越开越虚。一些会议、讲话和文章没真情、少实情,甚至连表情都没有。常常是我们的一些干部说的话老百姓“听不懂”,而老百姓说的话我们的一些干部“听不进”。这种状况的危害不仅使我们脱离群众,而且会失去群众最基本的信任。正如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讲的:“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末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

  文风是学风的脸,表情要生动真诚;学风是党风的魂,内涵要干净实在。文风实,学风好,作风才会硬,党风才会正。因此,抓学风必须从文风入手。

  我们党的历史证明,党的每一次进步和飞跃,都和改造文风、学风有关。毛泽东同志对“党八股”恨之入骨,以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激扬文字,使我们党摆脱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邓小平同志强调开短会、讲实情,他自己带头讲有用的话、短话、干脆的话,十二大开幕词也就两千字出头。正是领袖们带头示范,使我们党摆脱了“假大空”。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都以党的决议郑重向全党同志申明,文风、学风于党于国关乎成败。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带头讲平实的话、精炼的话、有感情的话,使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真切感到,会风为之一变,文风为之一新,作风为之一振。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好学风。十八大之后,我们党再次强调重视学习。习近平同志把学习、学风和人、党、国家、民族的进步联系在一起,语重心长,发人深省。

  我们既要为新一轮理论学习的热潮和理论武装而欢呼,又要防止出现一些干部只习惯于“武装到牙齿”,不习惯于武装实践和行动的问题。我们有些同志“侃”的能力很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干的能力,特别是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的能力非常弱。这就是我们党特别强调学风建设至关重要的原因所在了。

  邓小平同志讲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管用就要联系实际,就要学以致用,就要用有所成。新的实践和新的理论都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怎么才能学以致用?怎么才能让学到的理论真正管用?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树立和增强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我们总说形势变化很大、也很深刻。今天的学习、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重要的不是为了解释问题,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科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解决改革开放中深层次问题,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

  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我们处在一个全面开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回避问题甚至掩盖问题是不可能的。现在问题成堆,诉求很多。特别是新问题层出不穷,叠加而来,亦此亦彼,纠缠不清。这就不仅要看我们的知识水平、理论素养,更需要我们有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既需要理论创新的勇气,更需要有勇于实践的魄力。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讲的就是实践的能力,实干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遇到复杂的问题,要敢于面对、善于解决,重要节点不能“失语”,关键时刻不能“失身”,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做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改进学风,还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里最为关键的是真信,因为真信是真学、真懂、真用的前提。现在我们的一些干部不仅缺乏信仰,没有信念,有时连起码的信用都没有,常常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牢骚多,怨气大,不信马列主义,不信毛泽东思想,不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自己当成伟大事业的局外人。长此以往,怎么会有学习的动力,研究的热情,扑下身子解决问题的勇气?久而久之,置身于理论和实践之外,就会离群众越来越远,离实践越来越远,离灿烂的中国梦越来越远。

  因此,一定要先从学习开始,从读书开始,养成习惯,形成风气。爱学习,爱百姓,在“三个自信”中坚定信仰,完善自我,置身实践,推动发展。新闻界开展的“走转改”,从根本上说是一次学风建设的战役,希望我们当前的学风建设也来一次“走转改”。

学风好不好 关键看领导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 王作安  

  全党大兴学习之风,必须重视学风问题。这些年抓学习型机关建设,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一个部门有没有好的学风,关键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现在党政机关干部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学历者已经或者正在成为机关干部主体,他们保持着学习的热情,许多人还希望通过深造或培训更新知识,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但同时又要看到,一些干部对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兴趣不大,动力不足,有的甚至还有抵触情绪。

  出现这种矛盾现象,与一些党政机关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系。一是灌输式教育越来越让人抵触。领导干部高高坐在主席台上,念着下属起草的讲稿,不管你理解不理解,也不管你接受不接受,反正我讲了。有时领导干部自己还没有来得及理解和消化,就云里雾里地给党员干部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二是教条式讲解越来越让人反感。有的领导讲话,先给出结论,再举几个人所共知的例子,脱离现实生活,不解决任何问题,讲完就散在空气里,不要说入心入脑,就连入耳都成了问题。三是形式主义越来越让人麻木。学习任务一来,大会讲一讲,小会议一议,往上报一报,网上发一发,走过场就算完事。大家都觉得这是一种敷衍,但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现在的党员干部学历高、爱思考、个性强,如果领导干部不带头改进学风,非但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反而容易产生负面效应。

  中央号召大兴学习之风,党政机关要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对弘扬优良学风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当前,要针对干部队伍的实际状况,采取四个方面有效措施,正确引领学习风尚,在扎实取得学习成效上下功夫:

  以自身好言行带出好学风。一个部门的领导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对本部门党员干部的影响甚大。如果领导不爱学习,玩心大,这个单位就可能玩风很盛,学风日下。如果领导热爱学习,平时也鼓励大家学习,对本部门营造良好学习风气就会带来积极影响。当今时代,一个好领导必定是学习型领导。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抓学习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带头学习理论,自己动手写稿,讲话切合实际,成为本部门的学习先行官。

  善于调动干部学习积极性。当了领导干部,不等于你各方面的水平就比别人高,只是意味着对自己要有更高的学习要求。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更加努力学习,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另一方面要当好学习的倡导者、动员者和组织者,把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习活动有效组织起来,切实履行领导学习的职责。在学习中,领导干部要放下身段,放低姿态,与党员干部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研究,不懂的地方不耻下问,虚心请教,营造民主的学习气氛。只有党员干部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充分激发出来,从而集聚起推动工作的正能量。

  真正做到以学习促进工作。学习是为了增强工作本领,推动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感到学习无用,把学习当作累赘,是因为学习与工作相脱节,成为两张皮。学习能够取得成效的秘密,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把学习与本部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理论才能扎进实践的土壤。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带着问题学,着力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形成激励学习的用人导向。对于干部队伍建设来讲,用人导向是个牛鼻子。要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品德优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让那些溜须拍马、不学无术的人没有空子可钻。要让干部真切感到,不重视学习的干部不是合格的干部。只有这样,干部才能心无旁骛,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和工作上来,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大兴学习之风的六个着眼点

■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唐双宁

  我认为,“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应有六个着眼点:

  解决“学习动力”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兴学习之风最大的问题首先是“学不学”的问题。客观地讲,现在领导干部确实忙,应酬也多,于是学习缺动力、没兴趣,再加上干部使用中确实存在“学与不学一个样”问题,当然就“没时间”,“读书少”。领导干部在读书学习上有四种状态:一为上者,有天然兴趣;二为次者,尝到甜头,有后发动力;三为再次者,上级要求或客观需要,硬着头皮勉为其难;四为最次者,压力之下头皮也“硬”不起来。对后三者,在继续培养学习兴趣、创造学习条件、作出硬性规定的同时,更要让其尝到学习的甜头,懂得读书有用的道理。

  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既要学好基础课又要学好专业课,既要学好必修课又要学好选修课。领导干部的基础课是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领导干部的“大脑”,那么专业知识就是“四肢”,这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而历史、经济、法律、科技、文学、艺术、地理等知识和写文章、讲话、外语、电脑等技能,是领导干部的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特别是历史、法律等,都应当有所学、有所通、有所精。比如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处理好“活学”与“死学”的关系,书本与实践的关系,“厚变薄”与“薄变厚”的关系。“活学”,就是把书本的东西学“活”;“死学”有两种:一种是硬着头皮学,比如一些“大部头”经典,必须硬着头皮啃,这是需要提倡的;另一种是“学死”,即机械教条地学,变成“一根筋”、“死脑瓜骨”,这是应当反对的。书本与实践的关系,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为此,不但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不但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读“有字书”难,读“无字书”更难。“厚变薄”与“薄变厚”的关系,就是书首先要越读越薄,通过越读越薄,读出精髓,悟出真谛;再越读越厚,通过越读越厚,“撒豆成兵”,丰富发展。

  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处理好学习与应用的关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什么、怎么学,最后目的都是为了应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如果理论不能应用,就是没用的理论;如果理论不会应用,就是白学了理论。当然这种应用有“显用”,有“隐用”,有“实用”,有“虚用”。解决实际问题为“立竿见影”之用,转变理念提升素质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解决“再学习”的问题。既要用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指导实践,又要将新的实践再上升为新的理论,并且“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要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解决“学习的表达方式”问题,处理好学风和文风的关系。学风与文风密切关联,学风是文风的基础,文风是学风的表现。有什么样的学风就有什么样的文风,有什么样的文风就说明了什么样的学风。因此,“大兴学习之风”还应当大力提倡改进文风,不断完善表达方式。

“中国梦”,就其价值和内涵而言,是历史的、具体的、实践的、客观的,也是纯洁的、高尚的;决不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抽象空洞的乌托邦,而是深深地根植于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之中,根植于生机勃勃的社会实践之中,根植于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之中。因此,必须把它放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去解析,放到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去解析,放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去解析。中国百年梦圆之时,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之日。

一、“中国梦”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这个通俗形象的概括,既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线索,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发展变迁的全景展现。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明朝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三百项,其中中国有一百七十多项。据有关学者测算,直到十八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但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中华儿女也从此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华民族的屈辱地位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地。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坛上曾出现过许多政党,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在逐梦的关键时刻,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复兴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近代以来激荡在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民族复兴的梦想,才渐渐明晰起来。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把这一宏伟蓝图具体分解为两个百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对此进行了重申。第一个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具体勾勒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里程碑式的标志。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成功实践让我们对这条道路充满自信。连续三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十三亿人口的总体小康、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表现、在一系列大事难事喜事方面的作为等等,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确立,我们在未来发展的征程上将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自信。“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可以说,“中国梦”联结了过去与现在,贯穿于历史与未来,它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自觉意识,表明了我们党对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所蕴含的价值取向的坚守,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恪守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尊重,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庄重申明。

二、“中国梦”是个体与集体的统一

人类所到之处,处处有梦想,但梦想并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有些梦想最终只是一种潜意识的模糊不清的意象,有些只是只言片语的零散的思想,有些止步于凌乱惨淡的尝试。梦想只有成为一种清晰的思想意识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走上向现实转化的道路。梦想一旦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和具体行动,就决定和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成为一种神圣的国家意志、民族意志,就会成为不可抗拒的变革社会的伟大力量,并创造出让世界景仰和称颂的人间奇迹。

提到“中国梦”,许多人联想到“美国梦”。有的人联想起马丁·路德·金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联想起美国四星上将、前国务卿科林·卢瑟·鲍威尔的自传《我的美国之路》中的感人故事,联想起非洲人后裔成为现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等等。有的人甚至把“中国梦”简单地等同于“美国梦”。其实,“中国梦”与“美国梦”有着根本的不同。个人主义是“美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灵魂,“美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个人的价值,即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美国倡导的自由、民主核心价值观。鲍威尔、奥巴马等堪称实现“美国梦”的典范。与强调个人奋斗的“美国梦”相比,“中国梦”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基础上的,“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是通过集体即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个人的梦想是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中国梦”既是个体梦又是国家梦。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实现自己的发展,建设自己的社会,始终注意经济社会发展由人民群众主导、由人民群众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原则,始终注意让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能为人民群众共享,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梦想凝聚共识。当前,开放变革的中国是社会转型分化的中国。在社会转型分化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阶层、群体也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往往各有诉求甚至大相径庭。社会转型期的观念波动、利益多元,需要一个共同梦想,来求同存异,形成共识,凝聚力量。“中国梦”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通过“中国梦”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诸色人等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愿景,在不同中寻找和呵护共同,在共同中尊重和保护差异,这样就可以把十三亿人的力量汇集于一处。“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

三、“中国梦”是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中国梦”,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世界和中国都需要“中国梦”。历史表明,迄今为止的西方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基本实现形式,战争通常是大国崛起的基本手段。基于这样的历史,西方一些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多存狐疑,并表现出时而大唱中国威胁论,时而又大唱中国崩溃论,有的国家甚至仍抱着冷战时期的陈旧思维,企图围堵遏制中国。历史必将进一步表明,这些以西方历史观判断中国崛起而得出的结论和采取的行动,是十分错误的。判断中国的崛起不能基于西方的历史观,而只能基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这样得出的结论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中国梦”的实现,不同于以往的大国崛起,而是基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珍惜和平、维护和平的优良传统、美好愿望和坚定意志,是以和平发展、科学发展为基本路径和基本方式,中国的发展不是建立在掠夺和侵犯他国利益的基础上,而是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携手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对人类有所贡献是“中国梦”的要义和基本内涵。即使在不发达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也没有忘却对世界做出贡献的责任。1956年,毛泽东说:“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156-157页)对人类做出贡献的思想意识,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邓小平把这种思想设计为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1985年,他说:“现在人们说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对一些外宾说,这只是小变化。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3页)到了1987年,邓小平又强调,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我们就是有这么一个雄心壮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3页)。邓小平把中华民族为人类做贡献的价值理想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是这种理想追求,激励中国人民逐步走向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接续了毛泽东、邓小平强调的中华民族要为人类做较大的贡献的思想。所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对“中国梦”都不应仅仅理解为中国自身利益的实现和中国的强大崛起,而忽略了中华民族要对人类有所贡献、已经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在为人类做着巨大贡献和未来将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深刻内涵。我们要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个能彰显五千年灿烂文化、能传承五千年悠久文明、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共享、能用自己的软实力促进世界共荣共进的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复兴的中国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中国;复兴的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进一步形成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的健康的国民心态,才能进一步形成令世界其他民族仰慕的成熟的大国心态,使每一个中华儿女享受到做中国人的荣耀和尊严。这也正是“中国梦”的光荣与辉煌。

(作者系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Copyright  2009 会计学院团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