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 1989年进入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从甲板工成长为一名钻井平台经理。
荣誉:获南海西部公司十大优秀青年,中海油服务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出生在江汉石油会战“战场”,父母是地道的石油工人;二十几岁就掌握了当时只有外国人才会的司钻技术;把“战天斗地,与海共舞”八个大字焊在自己工作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上;一年平均只有一个月在家陪伴家人……所有这些元素,将面前这个身材瘦削、面色白净的中年汉子的形象,勾勒得越发丰满起来——他正是中国海油“南海2号”钻井平台经理郝振山。
外国人能干中国人也行
郝振山干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南海6号”钻井船上的甲板工。虽然只是最低岗位,但他干得很起劲。只是有一件事,让他很不服气——原来,“南海6号”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半潜式钻井船,因为中国工人操控水平不够,重要岗位大多聘请的是外国人。
“为什么外国人能干的事情,中国人就不能干?”凭着一股为国争光的钻劲,他每天一干完自己的活儿,就跑到司钻室外面看外国司钻莫里斯如何操控刹把;晚上,他抱着外文技术资料学习。有一天,莫里斯发现了正在“偷师”的郝振山,面露不悦:“你看什么?”一句话激起了郝振山的倔脾气:“你手中的刹把早晚是我的。”后来,郝振山果然成了“南海6号”上顶替外方司钻的第一人。
经过观察和研究,郝振山和工友们发现外国人规定的很多操控程序,存在优化调整的空间。“比如沉锚6小时的规定,我们结合南海海域的特征,优化为沉锚2小时或者干脆不沉锚,大大节省了成本。原本给我们当师傅的外国人看了,也心服口服。”
“因为你们就是NO.1!”
2005年,他被调到中海油最老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2号”担任平台经理。一上任,郝振山就开始推行目标管理,让“南海2号”从在公司的综合考核中原来的末位跃升至前三名。
2005年11月,郝振山带领“南海2号”平台,到缅甸和印尼作业,这是中国第一艘走出国门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次年的2月22日,一束橘红色的火焰从高耸的燃烧臂中喷射而出,霎时照亮了孟加拉湾漆黑的夜空和蔚蓝的海面——郝振山带领“南海2号”,发现了缅甸第一口高产气井马雅1井,改写了该国油气工业的历史。接下来,“南海2号”钻探的三口井都获得了高产油气流。“我看南海2号的‘2’应该改成‘1’,因为在孟加拉湾,你们就是NO.1!可以给我们作‘师傅’。”缅甸能源部长伦西塔视察平台时如此评价。
在国外连续作业17个月,“南海2号”圆满完成了缅甸和印尼的3个钻井合同,没有发生任何作业安全问题,创造了中国钻井平台日费率和年收入历史最高等多项纪录。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2009两个年度,他所带领的平台创造出了人均超过400万元的年产值,年均上缴利税近千万。
海洋石油人责任重于泰山
作为这支钻井铁军的带头人,郝振山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您当过兵吧?”这也难怪。你看他:腰杆笔直,走路昂首挺胸,说话干脆利落,笑起来声如洪钟。不过,郝振山真没当过兵。在他看来,这种军人气质,一半遗传自当过兵的父亲,一半源于大海。
在同事和家人眼里,郝振山就是新时代的“海上铁人”。妻子钟双梅已经记不清他有多少个春节没有在家过了,“即使休假回到家,只要作业没结束,他的心就还在船上。”有一次,久别重逢的女儿替他梳头却猛吃了一惊:41岁的父亲,已有许多白发。
“海洋石油人责任重于泰山。再多的苦和累,与责任相比都不值一提。”如今,在“南海2号”上,郝振山正把铁人精神传承给更多“80后”、“90后”。年轻员工杨勇说,“《我爱着蓝色的海洋》是郝经理最爱听的歌,他时常跟我们说,要想享受工作,干出成就,首先得热爱自己工作的这片天地;郝经理不但推荐我们看《奠基者》、《亮剑》这些电视剧,还要求写出观后感……”
如今,越来越多的海洋石油新一代,正像郝振山一样“战天斗地,与海共舞”。
劳动者感言:海洋石油人责任重于泰山。再多的苦和累,与责任相比都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