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外国语学院“青春筑梦乡村,护佑青少成长”大学生服务乡村“五个振兴”实践活动(八)——心理健康
作者:武珍毅 李淑真 李依晨 时间:2025-08-17 责任编辑:崔译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父母前往大城市务工,其子女则留居原籍,由祖辈照料。长期缺乏父母陪伴,部分留守儿童易产生心理困扰,表现出敏感、孤独等特质。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青春筑梦乡村,护佑青少年成长”大学生实践团队中的三名成员,在丁玥、武珍毅和崔艳婷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在各自家乡开展留守儿童关怀与调研工作。
2025年7月,实践团成员通过问卷调查、深度交流、游戏互动、随机访谈等形式,在家乡开展实践活动,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与心理需求。实践过程中,孩子们的情绪发生明显变化,从最初抗拒交流到逐渐敞开心扉,主动倾诉对父母的思念与内心的失落。调研发现,留守儿童对持续的情感陪伴需求迫切,有效的关怀需建立在理解孩子内心的基础上,通过情感共鸣守护他们的心灵成长。

图1:秦梓涵在公园处对小朋友们进行调查问卷

图2:张笑给小朋友扎头发并且给予陪伴

图3:李淑真和小朋友一起画画,并且做了相应的心理咨询
实践团队成员表示,通过一系列关怀与调研活动,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每个留守儿童的心里,都有一扇等待被开启的门。门后是对温暖拥抱的渴望,是被真诚理解的期待,更是对“我也很重要的”的确认。他们值得被用心关怀,成员在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最缺少的是陪伴,所以即便只是短暂的陪伴,也能让他们展露开心的笑容。

图4:调查问卷问题分析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青少年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多数青少年在情绪管理、家庭关系、同学交往等方面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能够有效应对学习压力和生活挑战。其中,67.5%的受访者对自身外貌和能力感到基本满意,展现出较强的自信心。
不过,调查也揭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尽管大部分青少年偶尔会感到紧张烦躁,但仍有一定比例人群在面对批评时容易受到情绪影响,且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偏低。这些现象表明青少年在社交能力与情绪调节方面,仍需更多的支持与引导。
此外,样本数据显示孤独感在青少年群体中并不普遍,说明多数青少年在生活中能够得到充足的陪伴,但是也不能忽视,仍需通过心理支持与社交活动持续关注;70.73%的受访者表现出一定目标导向,反映出多数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中具备规划意识。
综上所述,尽管多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需加强对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助力他们更好应对未来的挑战。建议学校与家庭协同发力,营造更具支持性与包容性的成长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