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子丑寅卯

作者:职正路 时间:2008-06-13 责任编辑:

2008年06月10日 09:27:44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留言 打印 关闭

人到底为什么而读书?

“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读书的人。”雷达说。

伟人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智者答:读书对于智慧像体操对于身体(爱迪生);于丹答: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圆满;胡适答: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

看似各有不同,其实都有共性,所为就是所爱。

最幸福,莫过于相守所爱,一辈子。

所以,读你真正想读的书,读你会一口气读完的书,读你点着蜡烛也要读的书。哪怕只是养花手册,抑或是本汉语词典。父亲小时放牛,就带《四角号码新词典》,一辈子认真纯粹而安静。

多久没有过了?被窝里看书的快乐……

去夏,复旦书店,一身冷汗。

环顾四壁,猛然惊觉———脑子很空,肚里没货,心底发虚。所知皆人所共知,欲知又从未去读。人到三十,三大感悟,此为其一。从此痛下决心,“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读我想读。当然不是所有时候,但一定要有时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快乐。

读书的动机,不妨是兴趣。

瓦尔登,美国作家梭罗笔下家乡之湖,宁静自然清澈,灵魂栖息地标。

灵魂需要栖息,心灵需要安放。现代人离红尘很近,但可以离喧嚣很远。多年来面对喧嚣我始终相信:“多元也是有核心的,宽容也是有底线的,自由也是有边界的。”中华文化走到今天,已在重视“核心价值”,我们正在翻大山。于丹“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圆满”,我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安放。不求圆满,但求心安,吾心安处是吾乡。相反,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百病生。心病还得心药医,我劝现代人一句———书中自有瓦尔登。

华山险,黄山奇,青城幽。我们的文化心理倾向似乎多在寻奇探险。太湖美在水色物产,洞庭胜在“气象万千”,桃花源仍“鸡犬相闻”。“东篱下”的悠然只在田舍,“镜湖月”的飞渡亦为梦中。但先哲古人本是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大道智慧的,千百年来却似乎只见书斋灯火,在承担这种意象。

当我对人性的美好一度迷茫,是《暗夜里的过客》,告诉我其实鲁迅先生对人性的卑劣丑态早已看得很透,且明知无望却依然奋力,去“唤醒”、去“呐喊”。他至死“一个都不原谅”,说明并非认同丑恶。由此我得出一个尺度:“最多可以理解,但是决不认同,更谈不上欣赏。”

是书,安抚我的心灵。

还有周国平。

比如“你可以不信神,但必须相信神圣”,比如“世界上没人不可原谅,但有的出于同情,而有的出于鄙夷”,再比如“各自的朝圣路”,当发现各有去向,或许就应该懂得:“大道朝天,各走一边。”

书山有路,离红尘近,离喧嚣远。

读有所用,读有所成,读有所养。派上用场不如有所成就,有所成就不如颐养心灵,这是我的读书观。

读书的目的,不妨是心灵。

那总有一些时候,必须读不感兴趣的书怎么办?

那就讲讲责任心吧。生而为人,天地抚养,总要讲点责任的。

读书的方法,不妨是职责。

最后,如果实在读不下去,那就不妨放弃吧。人要活得洒脱些,母亲说。

再最后,千万小心“画皮”书。撕去人脸原是鬼,历来都并不少见,街上不也正流行“貌似”吗?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但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学问。

读出人生的快乐,读出心灵的安放,读出做人的去向。(郭泉真)

CopyRight 共青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ytw@shengda.edu.cn    Tel:0371-62565163 0371-62436091

         版权所有:共青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