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省级重点学科   >   正文

区域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

发布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3-14 责任编辑:科研处

2018年3月,我校区域经济学学科被批准为第九批河南省重点学科进行立项建设,建设周期为五年。以下为区域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基本情况介绍。

(一)本学科的建设概况

1.本学科发展简况

新世纪以来,随着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战略规划的批准实施,战略叠加效应交相呼应,河南及其省会城市郑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面临着历史上最佳的战略机遇期。如何抓住身边的战略机遇期,为郑州甚至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是区域经济学学术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下文简称“升达学院”)“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区位优势,结合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升达学院在省内较早地开展了“三区一群”、“四个大省”、“国家中心城市”等区域经济热点问题的研究,早在2010年我校河南省第七批重点学科(增补)金融学科下就设置了“区域经济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的研究方向,在河南省第八批重点学科金融学科下又继续强化了该研究方向,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建设,与其它同类地方本科院校相比,我校区域经济学学科已经在省内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研究特色,2013年,该学科点成功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点依托于金融贸易学院的三个本科专业(即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科研机构经济研究所和一个经管实验教学中心,其中,金融学为河南省第七批(教高〔2010〕931号文件)、第八批(教高〔2012〕186号文件)重点学科、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高〔2012〕859号文件)、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豫财教〔2013〕140号)、郑州市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优秀教学团队(郑教高〔2014〕103号);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豫教高〔2013〕583号)、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高〔2017〕23号)、市高层次人才特聘岗(郑教高〔2014〕103号);经济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市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郑教高〔2014〕103号)、《西方经济学》课程为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郑教明电〔2016〕625号);经管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第八批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豫教高〔2013〕1005号)(详见支撑材料汇编)。由此可见,本学科点建设具有坚实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基础。

2.本学科研究方向

本学科点立足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围绕“三区一群”、“国家中心城市”等区域经济热点问题,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中通过不断整合和凝练,逐步形成了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1)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该方向侧重于研究对接“三区一群”、“四个大省”和“国家中心城市”等建设需求的地方性、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尤其要着力探索对接河南省航空金融、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航空物流、大数据经济、共享经济等高成长性服务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河南民营经济融入“三区一群”建设研究:该方向侧重于研究河南民营企业如何抓住“三区一群”、“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机遇,如何借助互联网金融工具解决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如何找准在跨境电商、共享经济等新型商业模式中的定位,河南民办高校对接“三区一群”建设需求的专业转型与调整等。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该方向侧重于研究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以及河南等区域“四化”协调发展的路径与对策,重点探索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与对策。

3.本学科团队

本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在职称结构上,教授3人,副教授10人,讲师3人,占比分别为16.67%、55.56%和16.67%;在学历结构上,博士1人,硕士15人,占比分别为5.56%和83.33%;在年龄结构上,56至60岁2人,46至55岁1人,36至45岁10人,35岁以下5人,平均年龄39岁;在学缘结构上,毕业于省外高校11人(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省内高校5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留学归国人员2人(英国阿伯丁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学科带头人何伟教授,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美国匹兹堡大学Katz商学院访问学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具有17年的高校工作经历,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不断推动学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4.本学科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

本学科点依托经济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均定位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经济学(或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上突出“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设置与行业对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发展对接,实践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在课程体系上,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调查,强化政治经济学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和应用,突出其统帅作用。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大赛、“中金所杯”全国大学生金融及衍生品知识竞赛、“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流通大师”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全国团体特等奖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总第一名1项;获全国个人一等奖81项、二等奖58项、三等奖31项。

5.本学科科学研究

2012-2016年期间,本学科点共承担厅级以上科研项目5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3项,市厅级项目42项;获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7项,获市厅级以上成果奖励23项;公开发表论文71篇,其中,核心35篇,被EI、CSSCI、人大复印资料收录9篇,普刊36篇;主编参编著作教材13本,其中主编4本,参编9本(详见支撑材料汇编)。

6.本学科学术交流

在学术交流方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道路。本学科点2013年11月承办河南省民办高校金融学、经济学专业师资培训班,应邀台湾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施光训教授、台湾文化大学王伟权教授、北京工商大学杨德勇教授、广东金融学院王铁林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高峻峰博士等来校讲学,并选派金虎斌、王铮、孙植华、冯巧玲等学术骨干分别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讨会、空间经济学国际研讨会、全国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与建设研讨会、金融ERP教学观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详见支撑材料汇编)。

7.本学科教学科研基础条件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本学科点在图书资料、教学设备、实验室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可以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

(1)图书资料

本学科点建有专业资料室和阅览室一个,专业藏书2万余册,拥有中文期刊40多种,特别是有关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文献资料丰富;阅览面积40平米,配有电脑,资料检索方便,工作人员均有较高素质,可提供有关信息资料服务工作,供本学科教学与科研之用。

(2)教学科研设备和实验室

本学科点研究人员配有专用电脑,均已接入互联网,教授配有教授工作室,为科研提供较好的条件。本学科点拥有13000多平米的“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楼,集实验实践教学、研发、建设、实习实训与管理为一体,并拥有价值3000万元的仪器设备资产2000台(件,套)。

(二)本学科的特色与优势

本学科经过多年持续投入和建设,经过老中青三代学者的持续努力,目前业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紧扣区域经济热点问题展开应用型研究

本学科依据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办学优势,紧扣“三区一群”、“四个河南”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区域经济研究热点问题,大力开展应用经济学研究,着重研究河南民营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和作用,重点探索应用型经济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2.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复合,能够胜任专业交叉融合研究的需要

本学科三个研究方向将涉及到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必然要求学科团队成员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复合型的特征。学科带头人何伟教授既具有理工科的教育背景,又具有经济学、金融学的教育经历,同时又有着比较丰富的上市公司的从业经历,17年教学经历积累了较为丰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完全有能力胜任学科带头人的领导职责。团队成员专业背景涵盖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世界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民经济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复合型特征,而年龄结构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老、中、青搭配合理,专业交叉优势明显,多次合作完成了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科研创新能力和联合攻关能力较强,完全有能力胜任专业交叉融合研究的需要。

3.立足应用型研究视角,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建设

本学科研究立足于应用型研究视角,一方面立足于解决民办高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遇到的困境,研究成果能够直接应用于民办高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在实践检验中丰富和发展前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立足于解决河南民营企业如何抓住“三区一群”、“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机遇,如何借助互联网金融工具解决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如何找准在跨境电商、共享经济、大数据经济等新型商业模式中的定位,解决民办高校如何对接“三区一群”建设需求,如何调整专业设置,如何实现专业转型等,研究成果将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区域产业实现动能转换和弯道超车提供决策建议。

(三)本学科的建设规划

1.本学科建设的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建设,通过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提升各研究方向的关联效应;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力度;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继续攻关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增强学术研究的应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实施产教融合战略,拓宽对外学术交流渠道和合作空间,加快与地方性企业、政府、科研院所、民间团体等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步伐,力争使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成为培养地方性、应用型经济学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打造成为省内乃至全国同类本科院校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研究基地。

2.本学科建设的重点

为了顺利完成上述学科建设目标,拟重点采取以下几方面举措:

(1)通过“外引内培”方式,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在五年建设期间,通过国内外引进、内部培养、合作研究等方式,围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拟资助1-2名教师出国(或国内)进修,新增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或学术技术带头人)1-2人,有3-5人晋升高级职称,1-2人获得河南省教学名师称号,1人获得中原学者,力争培育和新增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努力实现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的突破。

(2)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在五年建设期间,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种优势资源,充分利用自身人力资源、学术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理论水平等方面的相对优势,积极联系并与行业资源丰富、专业技能扎实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谋求与企业在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等四个方面构建深度的产教融合的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等“四合一基地”,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实现共赢发展。在现有“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新增郑州市名师工作室1个,郑州市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做好与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共建“临空经济研究所”的前期筹备工作,将服务河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做成品牌,争取有一批调研成果获得河南省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3)通过展开应用型科学研究,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在五年建设期间,通过产教融合开展协同创新,奖励标志性成果,使本学科成为省内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基地。力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90篇,其中,CSSCI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10-15篇;撰写调研报告10篇,其中,获河南省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的调研报告1-2篇;出版学术专著或应用型教材10-20部;获批国家级课题1-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或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1项;获得省级以上社科优秀成果奖1-2项;主办或承办国内学术会议1-2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20人次。

(4)通过展开应用型教改研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在五年建设期间,在现有的“市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培育一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形成“寓教于研”和“寓研于教”的良性循环机制,在切实打造学生自我发展力、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同时,取得一批显示度较高的人才培养成果。力争新增省级民办高校品牌专业(或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经济学1个,新增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新增省级教改项目1-3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新增市级经济学高层次人才特聘岗1个;1门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在线开放课程)。

版权所有 2017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科研处   地址:行政楼四楼南侧402   联系电话:(0371)62436416  E-mail:keyanchu@shengd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