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艾福梅 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市场开发为各界关注。人们一方面期望通过产业化开发,使古老文化焕发新春;另一方面担心过度商业化会让“非遗”变味。走出“深闺” 近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些“非遗”项目逐步走上市场化发展道路。 在宁夏,提起剪纸,没有人不知道伏兆娥。51岁的伏兆娥是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剪纸协会副会长,享有“西北第一剪”美誉。 在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伏兆娥有一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主要向游客销售伏兆娥的剪纸作品。其中有用精美镜框装裱的“花开富贵”系列,有塑封在硬皮纪念册中的“生肖”系列,还有她自己创意的“中国圈圈”,即在一个红色丝线编制圆圈中,用透明塑料将剪纸作品塑封于其中。“中国圈圈”是民间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之作,便于游客携带、储存。 “母亲的剪纸作品从最初10元3张涨到现在一册200多元,如果生意好的话,一日收入七八千元。”伏兆娥的女儿李剑说,“如果母亲不在店里,一日只卖几百元也很正常。” 李剑意识到,母亲伏兆娥的销售模式是一种个人发展模式,是依靠个人魅力和能力在发展一个产业,因而不具可持续性。 2009年,李剑大学毕业,注册了“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期望通过开发各种产品把回族剪纸发展成文化艺术产业。 经过努力,李剑开发并设计出剪纸挂历、贺卡、精装文化礼品,以及丝绸剪纸等产品,市场逐渐打开。 “从2010年初到今年5月,剪纸产品销售收入80余万元,仅剪纸贺卡就销售出近3万份。”李剑说。 在李剑的设计理念中,剪纸产品主要走政府和企业礼品渠道。因此,李剑设计的“回乡剪纸”文化礼品,用中文、阿文、英文3种文字介绍回乡剪纸,剪纸作品分别是回族汤瓶、回族姑娘、清真寺等极具回乡风情的标志性画面。 致力于回族乐器泥哇唔制造和改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达吾德,也在发展传承与市场化运作间寻找平衡。 目前,由他开发的泥哇唔分为3种,一种用于专业演奏,能够吹各种音;一种是工艺品,即特色旅游产品;一种类似于玩具,能吹的音不是很多,主要面向少年儿童。 “我开发的泥哇唔主要在宁夏旅游景点、北京乐器店,以及湖南、湖北等地销售,每年销量6000个左右,销售额约10万元。”杨达吾德说。原汁原味 李剑开发剪纸产品走的是“企业+协会+农户”的模式。据她介绍,目前她在宁夏银川市镇北堡华西村有一个剪纸基地。 “我们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团队,设计者为宁夏著名剪纸艺术家,制作者是经培训合格的当地妇女,还有一批人负责营销。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非遗’产业化可能遭遇的‘数量’瓶颈,另一方面在无形中传承了剪纸艺术,还增加了当地妇女的经济收入。”李剑说。 按照这一模式,艺术家只需结合顾客的要求和剪纸本身的艺术特点创作作品,经过严格培训的剪纸高手则“不打折扣”地按照设计样本剪出作品,再经过现代工艺制作成顾客需求的贺卡、丝绸剪纸等产品。 在“非遗”项目市场化道路上,最怕的是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非遗”变味。 李剑在产业化发展剪纸艺术过程中避免了“机器制产品围城”的尴尬,她坚持剪纸产品必须是手工剪纸。 “一项‘非遗’产品要想成为品牌,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原汁原味。虽然走捷径会一时带来较为可观的利润,可长期下来只能砸牌,得不偿失。”李剑说。 杨达吾德同样坚持“手工”不变。他说,与全国其他地方制作泥哇唔相比,他开发生产的泥哇唔最大的竞争力在于保持手工技艺。 不可“缺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然而,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往往以一种静态被动保护的方式封存起来,这对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极大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在“非遗”市场化道路上,政府部门不可“缺位”。 首先,一般“非遗”传承人是民间艺人,他们没有能力负责和承担产品的研发、制作、包装和销售一条龙的商业运作模式。政府部门应成为“非遗”市场化的“智囊团”,为他们策划、宣传、推销产品提供帮助。 其次,政府部门要帮助“非遗”产品扩大市场。李剑说,由于政府部门是“非遗”文化礼品最大的消费群体,所以应当在采购和对外宣传上提供支持,给“非遗”产品创造更大市场。 对制约“非遗”市场化的资金问题,需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比如银行可优先给“非遗”项目提供贷款;政府税务部门通过减少或免征税收,帮助“非遗”产业度过最初创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