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对政治经济学的创新

发布时间:2016-03-27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朱影影  摄影:  来自:艺术系    责任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反映出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创新成果,也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

一、创新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知识社会的核心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初步阐述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马克思也指出了科技进步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的巨大作用,但直到熊彼特写出《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才首次对创新概念给予了经济学视角的系统阐述。熊彼特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导致资本主义发展以及必然出现周期性。当前,我们党提出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可以说是对这些经济学家们创新思想的继承和推动。

创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范畴的最新理论成果,表明我国的创新实践超越了技术层面,而进入到了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从科技创新的单轮驱动,发展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多轮驱动,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论断,在创新范畴的历史发展中写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笔。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放缓、结构调整、政策消化的转型时期。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国际形势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成为必然趋势。这样,以创新驱动发展,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释放科技创新潜力,便能够有效破解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难题,为加快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提供根本支撑与关键动力。

二、协调发展——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协调发展理论起源于农业,并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逐渐形成,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及发展模式的反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认为,“任何发展都是系统的发展,系统构成要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我们今天提出协调发展,就是在生产力意义上使经济物质因素与自然、人口、法律、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是遵循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科学协调,是发展基础上不断进行体制创新的协调,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暴露出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瓶颈制约,催生着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协调发展由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的发展现实状况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明智选择。这一发展理念深化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理论意义,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二字的重要保证,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三、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对于绿色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就有过深刻论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恩格斯看来,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会带来一系列不平衡、不可持续、不协调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积极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实践中,绿色发展也不断创新着形式、丰富着载体。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国步入高速发展通道,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同样紧张不谐,在“人口高位运行”的条件下,资源早已严重超载透支,生态环境濒临危机边缘。现实逼迫人们不得不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真正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贯穿于国家宏观战略和市场微观主体的战略指导。它旨在通过创新自觉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定位,积极探索以生态、低碳、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路子,构建绿色发展模式,以绿色理念促进绿色发展,推动产业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从而使我国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从传统发展道路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开放发展——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强调开放对发展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曾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市场经济世界化的现实做出了初步概括。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世界市场的建立,促使各个国家、民族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中,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自觉地从世界历史的视角视察和处理国际事务。

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做好改革开放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建立和推动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开放地区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促进了我国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世纪以来,我国加入了WTO,进一步提高了对外开放的程度,同时也促进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理念,将对外开放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当前的对外开放不再是单纯的双边贸易,而是形成了多种区域共同体,包括中韩、中澳自贸区的建设,促进了多边贸易的逐步发展,创新了开放模式。与此同时,新兴国家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原有结构发生变化,国际竞争的利益格局也有所改变,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既是我国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服务全球市场、稳定世界经济的责任担当。

五、共享发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认为其根源就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因而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消除不公平,实现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这也决定了社会活动应该由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共享。

共享发展成果也同样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践行“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历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与创新,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目标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关系。和以前人们的探索相比,我们党在共享发展方面有着以下方面的创新:一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要在共享发展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追求共同富裕,带动国家进一步发展。改革发展成果的合理共享,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二是在共享改革成果上,一方面要求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缩小财富和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强调要改善民生,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总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创新与深化,是在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联系我们:党委书记:张小雁 电话:0371—62438567

版权所有:中共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