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的群众路线

发布时间:2015-12-25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豆永丽  摄影:  来自:艺术系    责任编辑:


风中将衣送“干人”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经过湘江血战,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境内前进。红军进入黔东南地区后,发现当地百姓长期遭受国民党政府和封建地主的双重剥削,生活十分贫困,一些赤贫如洗的穷人更是被形象地称为“干人”——他们已经被榨干了一切。

  一天,红军进入剑河境内。毛泽东和警卫员一起走在队伍里。突然,他看到队伍前面有几个红军围着什么人站在一起,便招呼大家一起过去。只见一位年迈的老婆婆和一个小孩躺在路边,两人穿着满是补丁的单衣,蜷缩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毛泽东急忙蹲了下来,向老婆婆了解情况。老婆婆冷得直打颤,她搂紧小男孩,吃力地说:“这是我孙儿。今年我家的谷子本来就没打到几颗,却被挨千刀的地主抢去抵了债。前几天,家里又来了白狗子(国民党军),把我儿子抓去当壮丁了。我活路都没得了,只好带着孙崽儿出来要饭……”

  听着祖孙俩的遭遇,毛泽东脸色变得更加凝重。他当即脱下身上的毛衣,又叫警卫员拿出两袋干粮。其他战士也纷纷拿出自己的干粮交到毛泽东手里。毛泽东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说完便把毛衣和干粮一起递到老婆婆手里,接着起身跟上前面的人群,融入了长长的队伍之中。

  银元加检讨信

  1935年2月,红军进入云南威信扎西地区。周恩来到一个山村住宿,他又饥又累。警卫员小魏看了十分不忍,一句话也没说就出门找食物去了。但是,由于国民党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加之受了反动宣传的影响,当地群众没等红军到来,就跑散躲到大山里去了。小魏挨家挨户寻找,都看不到一个人影,更找不到一点能吃的东西。

  后来,小魏终于在一户人家的灶房里发现了10个鸡蛋和一点玉米面。他便想把主人找来,照价购买。可寻遍四周,却怎么也找不到主人,便把食物带了回去,打算过后再回来给主人付钱。周恩来看有吃的,笑着打趣地说:“还是你们年青人有办法,你们在什么地方得到这些食物的,给人家钱没有?”

  “在村头那家弄到的,还没……”小魏有些吞吞吐吐的。

  “呵!你们拿了人家的东西没付钱?”周恩来的脸立即严肃起来,刚刚端起的碗又重重地放了下去。接着,小魏又把事情经过说给周恩来听。可周恩来还是严厉地说:“你们必须把这些东西送回去。”

  “玉米面已煮成粥,生鸡蛋都煮成熟的了,怎么好送回去呢?”小魏感到十分为难。

  周恩来说:“怎么不好送回,债有主呀!向老乡写个检讨……”

  另一个战士恳求道:“周副主席,我们写一个检讨,再留些钱在主人家装鸡蛋的篮子里,这样做是不是可以?”

  周恩来想了想,觉得也只能这样办了,便点了点头。小魏和几个警卫战士听后走出屋外,商量好并写了一个检讨条子,付了一个银元留在那家村民的屋里。

  “炊事员”和“挑夫”

  长征路上,许多人都见过朱老总帮助战士扛枪抬炮。有一次,他又帮助一名小战士扛枪,晚上宿营的时候,他一边和这个战士聊天,一边就着篝火的亮光写东西。这时,后边又来了几个同志,一看这个老同志,抱着一支大枪坐在地上,都认为是炊事员。就问:“喂,老同志,烧开水了没有?”

  朱老总一听招呼,立即响亮回答:“请你们等一等,我马上就烧。”说完急忙就去找锅,忙活着烧起水来。当得知这位和蔼可亲的“炊事员”就是大家敬爱的朱老总时,这几位同志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1935年,中央红军改编后,朱老总一直跟随左路军行动。一天,部队进行长途行军。炊事员老陈挑着一副担子,一摇一晃地向前走着。担子沉甸甸的,前面是油桶,后面是行军锅。老陈的草鞋早就穿烂了,他赤着脚,脚后跟裂了好几道大血口子,每走一步都显得十分难受。

  朱老总看见了,就快步走上前去,一把夺过担子,说:“我来挑一会。”

  老陈不认识朱老总,他看接担子的老同志挺实在,就把担子交给了朱老总,还半开玩笑地说:“同志哥,你可别把担子挑跑了”。这时,朱老总身边的工作人员李平从后面赶上来时,老陈还在大声招呼着。

  李平对老陈说:“你放心吧,他不会把担子挑跑的!”这时朱老总挑着担子走远了。

  老陈擦着汗,边走边问李平:“小同志,那是谁?你认识?”

  李平回答说:“当然认识,说出来你也认识,那是咱们的朱老总!”

  “啊——他就是朱老总啊!”老陈一下子愣在原地,感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块门板是谁的

  1935年1月,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渡过乌江天险,兵锋直指黔北重镇遵义。此时,为躲避敌人飞机侦察轰炸,红军一般白天休息,夜晚行军。

  一天,天快亮时,红军来到一个叫懒板凳的村子宿营。进村以后,警卫员小张从老乡那里借来一块门板,给彭德怀搭起了床铺。

  休息了一个白天后,部队按计划又要开始行军。出发前,彭德怀一家家地拜访群众。他要亲自看一看铺床用的门板有没有给老乡装好,借用的东西有没有如数归还,老乡家的水缸里是否装满了水。

  这时,小张有事急着找彭德怀,跑到集合点,没有找到,一问之下,才知道彭德怀检查群众纪律去了。他一想,坏了!自己一时疏忽,竟然忘了还军团长睡过的床板了!他匆匆跑回住处,门板竟然不见了!小张的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还门板可是红军纪律中规定好的,又是军团长反复强调的事项,军团长的脾气他最清楚不过了,这门板要是丢了,可怎么得了?

  急得团团转的小张到处打听门板的去向,可别人却都说不知道。当他一脸疑惑地走出门的时候,却看见远处的一间茅屋前面有一个人扛着一块门板正在向老乡询问着什么——那人正是他四处寻找的军团长彭德怀。

  原来彭德怀回到自己住处时,发现了那块被警卫员忘记归还的门板,但不知道这块门板是从哪家借来的。为了赶时间,他索性扛起门板挨家挨户询问。

  小张和另外几名警卫员站在门口一声不吭等着“挨批”。彭德怀走到他们身边,却温和地说:“这里是国统区,老乡不了解红军,他们还把红军和国民党军队一样看待,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特别注意遵守群众纪律。老乡的东西,哪怕是一针一线,是怎么借的,就要怎么归还,别看只是一块门板,搞不好会直接影响红军的声誉!”

联系我们:党委书记:张小雁 电话:0371—62438567

版权所有:中共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