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堪当大任的时代青年

作者:叶筱雪 关祥睿 时间:2021-05-06 责任编辑:石皓召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每一个阶段,一代又一代青年以青春之热血在历史的考卷上写下力透纸背的笃定答案,为古老的中华民族奋勇前进不断创造着生机。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当代青年更应永葆青春之初心,继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青年人当立大志

士不可以不弘毅,青年之志当存高远。志向是认知内驱力,驱动青年的行为,是人生航程的锚点所在。立志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起点。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少年要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

青年立志应当与时代共振。正如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所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广大青年应将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大潮中,把实现个人理想和服务于国家人民有机结合,不仅要在学业上精进,追求真理,勇攀科研的高峰,更要“进则兼济天下”,心怀“国之大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主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青年人当明大德

德为人之魂、才之帅。在中华文化语境中,作为一个道德范畴,“德”涵盖了诚信、仁爱、正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青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就像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纽扣扣错了,剩下的扣子都会扣错。这个时期,尤其需要青年以德为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将正确的道德价值融入具体的生活实践中。

“大德”立根本、管灵魂、定方向。明大德,才能守好公德、律严私德。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要在学习进步中树立家国情怀、远大理想,要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人当成国之栋梁

情系祖国需求,方为国之大才。青年的本领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助力。青年人当紧跟时代变化,把握机遇,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人生精彩,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在国家发展中成为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青年人尤其要充分释放创新能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无论是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还是应对全球范围内竞争和挑战,科技创新都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广大青年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将个人理想奋斗融入祖国建设,将自身发展同祖国、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用个人梦想引领青春远航,在最需要奉献的舞台上发挥最大的价值,新时代的青年将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在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青年当担国之大任

曾经,无数前辈为青年人创造了丰裕的物质条件、安定的社会生活、和平的国际局势,而当世之青年虽生逢盛世,但绝不是温室中羸弱的幼苗,他们在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革命文化感染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导下,早已百炼成钢,早已肩负重任。

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在驰援武汉抗疫一线的4万多医护人员中,90后、00后就达1.2万人。他们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他们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青年如天之初日,必将有夫偌大之世界,任重道远。”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然而,前进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更加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特别是青年一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砥砺前行、携手奋进。

时代向青年招手,青年报之以拥抱;时代给青年火把,青年报之以辉煌。百年接力,强国有青年。立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青年们,只有立鸿鹄之志,成栋梁之才,担家国大任,才能为民族的复兴与祖国的未来贡献从胜利到胜利,从青春到青春的力量!

文章转载于新华网, 原文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5/06/c_1127413282.htm

©2006-2007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