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务处!
当前位置: 学务首页   >   学务新闻   >   正文

春季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预防知识介绍

发布时间:2005-11-02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黄露  摄影:  来自:学务处    责任编辑: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知识介绍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传染力极强。

临床表现: 临床以发热、皮疹及两眼发红、流泪、畏光、打喷嚏、流涕、咳嗽为主要症状,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传染源:病人是传染源,病人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的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一旦与麻疹患者接触,应立即隔离,不得外出,可给予肌肉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患儿应隔离至出疹后第5日,给予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

2、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

临床表现: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同型病毒又分为若干亚型,如甲0、甲1、甲2、甲3 等。流感病毒主要侵入呼吸道,但其毒素对全身器官有广泛的毒性作用。临床上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与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少数情况下,病毒也可能进入血液累及全身而引起呼吸道以外的病理改变和临床征候。体弱多病者易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传染源: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

传播途径:流感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对同型的免疫力可维持较久,对同一亚型的变种间也有交叉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 :①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②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秘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③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应佩戴口罩,口罩要经常清洗晾晒;④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⑤ 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⑥ 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⑦隔离病人是减少传播的有效途径,隔离期为1 周;⑧ 流感可通过疫苗预防,常用的疫苗有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

3、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

流行情况:流脑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冬春季发病率高,一般从每年1月份开始发病,三、四月份是高峰期。据统计,每年的2到4月,“流脑”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

引起流脑的脑膜炎双球菌,常常寄生在健康人的鼻咽部,这种人没有疾病症状,我们称他为带菌者。当病人或带菌者咳嗽、打喷嚏的时候,病菌就随着飞沫散布到空气中,周围的人呼吸带菌的飞沫,受到传染,如果被感染的人抵抗力弱,病菌就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繁殖形成败血症,进一步随血流侵犯脑组织和脊髓外的被膜,引发脑脊髓膜炎。这种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

临床表现: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由于流脑临床类型较多,有些病人最初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不容易引起重视,因此,在该病流行期间,如果发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普通型——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不很明显,突然发热头痛、呕吐(常呈喷射状吐)、嗜睡或惊厥,乳幼儿常表现烦躁嗜睡交替出现,双目凝视,尖声哭叫,拒奶、易惊等。多数病人在起病数小时内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匀。

休克型——在流行季节突然发热、头痛、面色发灰、四肢发凉、皮肤发花,皮肤上有大量瘀点常常融合成片,脉细弱,重者血压下降,神志不清。

脑膜脑炎型——高热,剧烈头痛,烦躁不安,明显嗜睡,重者抽搐、昏迷。

易感人群:流脑病毒普遍易感,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可发生。流脑一般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患者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容易感染,因为幼儿自身抵抗力差,容易患病;大年龄段儿童中,如果是机体免疫功能有缺陷(或比较低下),家长也应当警惕。近年来,临床上也发现有成年人患此病,而成人的病死率高。

六类人不宜接种流脑疫苗: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人不能接种;②有高热惊厥史的人不能接种;③有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疾病,尤其是脏器功能不全者不能接种;④有精神系统疾病和精神病的人不能接种;⑤有过敏史的不能接种,过敏史包括药物和食物过敏(打流脑疫苗前一定要告诉医生是否有过敏史); ⑥如发烧或正处于疾病的急性期,也不宜接种流脑疫苗,可以等康复后再补种。

打疫苗并不是进了保险箱,流脑疫苗使90%、95%的人群得到免疫,但还是有被传染的可能。所以,要注意在流脑高发期做好适当的保护。预防流脑最有效方法是接种流脑疫苗。

春天如何预防“流脑”?

(1)、“三晒一开”,杀灭病菌。“流脑”的病原体——脑膜炎双球菌有怕冷、怕热、厌氧的特性。所以,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流通的环境中不易生存。“三晒一开”就是常晒太阳、晒被褥、晒衣服,居室常开窗通风,以达到杀灭该病病菌的目的。

(2)、预防接种,增强免疫力。15岁以下儿童是“流脑”易感人群,需要重点保护。除了在流行季节少去或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外,还可以接种流脑多糖体菌苗,提高对“流脑”的免疫能力,接种疫苗后免疫时间可维持一年以上。

(3)、及时发现,早期隔离。在“流脑”好发季节,如发现儿童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呕吐时,须引起警觉,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为“流脑”的要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或与病人密切接触者要严密观察,以防止该病扩散、传播。

流脑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1)、加强疾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并及早就近住院医治病人。

(2)、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预防性服药。

(3)、若流脑流行出现在过去未实施疫苗免疫或注射疫苗较少的地方,可对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应急接种疫苗。

(4)、一旦发生流脑流行,应劝阻大型集会、串门访友或探视病人,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若在学校和托儿所发生流脑暴发,可酌情暂时停课与暂停收托儿童,并对学生和儿童应急接种疫苗,但必须严格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5)、及时组织对疫点进行消毒处理,如疫情发生在学校等人群集聚场所,要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保持通风。

流脑虽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它在体外生存力极弱,常通过呼吸和鼻咽部分泌物传播,和流脑患者密切或长时间接触才会被传染。普通流脑治愈后一般没有什么后遗症。因此,流脑是可防可治的,不必恐慌。

4、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侵入人体后2-3周发病。

临床特点:病毒首先侵入上呼吸道粘膜、颈淋巴结并复制,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和病毒血症,表现为低热、畏寒、头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症、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当天全身可见以四肢为主的分布均匀的淡红色圆形或卵形点状充血性斑丘疹,色淡、细小、蔓延快,24小时可遍布全身,痒感不明显,一般皮疹二至三天开始从上到下陆续消退,退疹后不留痕迹。妊娠初3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传染源:风疹传染源为风疹病人,出疹前后5日均有传染性,患者鼻咽部分泌物、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多见于1-5岁儿童,成人也可发病,冬春季节发病较多,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效疗法,应以预防为主。

预防措施如下:

(1)、对风疹病人要早期诊断,早期隔离,积极治疗。出疹时应卧床休息并隔离至出疹后5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

(2)、冬春季为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孕妇、儿童等易感人群应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学校、托幼机构等人口集中的地方应注意通风,并经常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对年龄为1岁以上的儿童、育龄妇女和其他易感人群,可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一般在注射后6至8周机体就可产生抵抗风疹的抗体。免疫成功率在95%以上,保护率可达5-7年),以预防风疹的发生。

二、春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通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常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空气飞沫传播:当病人呼吸、谈话,特别是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可自鼻咽部喷出,漂浮于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都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经水传播:水源受到病原体污染,未经消毒饮用即可造成传染病流行。 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等都可经水传播。有些传染病是通过与疫水接触而传播的,如钩端螺旋体、血吸虫病等。

经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都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

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直接接触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所造成的传染,如接触疫水而感染的血吸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均为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是指通过污染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等引起的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在肠道传染病中也很多见。

虫媒传播:这类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中,并在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蚊、蚤、虱、蜱、恙虫、蝇等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而传播。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等。

经土壤传播:有些肠道寄生虫卵(如蛔虫卵、钩虫卵)必须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成为感染期蚴,经口或皮肤才能引起感染。

垂直传播:是指母体患感染性疾病时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或产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血液、血制品传播:是指通过输入含有病原体或被病原体所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造成疾病在人与人之间播散的一种方式。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三、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麻疹、水痘、腮腺炎等。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有: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状。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少去公共场所。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4、生活有规律。 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像有的人通宵玩牌、打电子游戏机、上网冲浪,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5、衣、食细节要注意。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6、切莫讳疾忌医。尽量减少与病患者接触,与病人接触时需戴多层棉纱口罩,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要尽快诊断和治疗,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对发病的房间要及时消毒,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食醋熏蒸来进行预防。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这一点在大家日常学习生活场所主要场所的公寓显得尤为重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疾病,确保大家的健康。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学生事务处

二○○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版权所有©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学务处
  E-mail:sdxw@shengd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