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教育对象 努力做好辅导员工作
——在升达学院辅导员培训会上的讲话
崔慕岳
2009年10月15日
一、全面认识新一代大学生
1.对新一代大学生的误读
2.新一代大学生在重大事件中经受考验
3.用时代发展的坐标全面认识新一代大学生
4.加强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二、努力做好辅导员工作
1.辅导员的工作定位
2.当前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3.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全面认识新一代大学生
新一代大学生是指80后和90后大学生(1980年出生,1998年上大学;1990年出生,2008年上大学),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80后和90后,他们将引领中国未来的走向,这不仅是代际传承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而且是由青年的发展本质决定的。
青年代表着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未来。对青年的态度,实际上是对社会发展的根本态度。
1.对新一代大学生认识上、评价上的误读。
曾几何时,人们对80后一代颇为忧虑,有人用“享乐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来描述他们;有人用“新人类”、“新新人类”、“另类”来界定他们;也有人用“小资”、“愤青”、“啃老族”、“月光族”来形容他们。认为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高度自我,没有社会责任,沉迷网络,热衷网络游戏等,人们担心五四精神的历史火炬能否在80后、90后手中继续传承。
产生误读的原因:(1)成人社会,不同代际的人(如50后、60后),对新生代的认识和评价缺乏与时俱进、因时而变。鲁迅当年也曾发出过“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然而,历史总在继续,总是不断地纠正那些对后代的片面看法。任何一代人都有弱点,但生活、社会对他们进行矫正,会教导他们如何做,使他们成为新的成熟的一代。所以,对新一代的担忧是多余的。(2)往往根据个别现象来评价整体,以偏概全,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3)在人性中总是包含着两个不同的层面,其一是每一代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处理很多平庸、琐碎的事情,近距离地观察容易导致片面的评价。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名言:“佣仆心中无英雄”,伟大人物生活中最平淡、最琐碎的一面,会使仆人觉不出他们的伟大。其二,在近年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中,80后、90后表现突出,反映着人性的另一个层面。按照孟子的学说,人性本善,人性的深处隐藏着善端,人的灵魂深处隐藏着好的精神因素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被发现。所以,我们在作出判断的时候,对新一代的否定总会多一些。但是,在国家、民族面临重大事变的时候,隐藏在人性中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操就容易被唤醒。
2.新生代在重大公共事件中所表现的勇气、责任和爱国精神。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广大青年学生踊跃捐款、捐物、献血,组成青年志愿者队伍奔赴余震未消的灾区一线开展救助服务和灾后重建,许多海外学子通过同学会、校友会,以各种方式向灾区捐款捐物,表达对祖国和同胞的深情厚谊。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称,地震固然是悲剧,但它涤清了“中国新一代学生是自私的物质主义者”的偏见。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奥运历时7年的筹办过程,是80后大学生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7年。面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对火炬境外传递的干扰和破坏,广大80后大学生旗帜鲜明地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维护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报名当志愿者,成为风靡大学的时尚追求。在奥运会、残奥会上,真诚微笑、无私奉献的大学生,展现了美丽的“中国表情”,被国际舆论誉为“鸟巢一代”,并夺得一枚珍贵的“金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授予北京志愿者协会“联合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纽约时报》感叹:“北京给了世界一份青春”!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盛大的庆典活动,包括阅兵、群众游行、天安门广场联欢会,到处都有80后、90后英姿飒爽的身影,展示了新一代大学生的风采。
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我们看到,包括大学生在内的80后、90后,将爱国热情转化为报国行动,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为。实践证明,80后、90后大学生正在理性成长并开始担当重任,同时也修正了我们的认识,让我们更加坚定对80后、90后新一代大学生的信心。通过重大公共事件,新一代正在由个体本位走向社会本位,由独自享受走向同甘共苦,由自我中心走向社会担当。
3.用时代发展坐标认识新一代大学生。
新一代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经济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文教事业兴旺,使他们接受知识与教育;对外开放赋予他们胸怀和眼界;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使得他们具备更现代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新一代是社会转型的亲历者和改革压力的承受者。他们在社会转型中长大,在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自我奋斗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生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承受谋生、就业的风险和压力。
他们主体意识强烈,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探求真知。他们在思想的敏感程度上,在观念的更新上,在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上,以及自身权利意识方面都比前代人大为增强。从新生代的成长阅历和发展走向看,具有“高、大、快、强”的特点。高,即开放程度高;大,就是信息量大;快,即思想变化快;强,就是个体意识强。最突出的特点是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和观点的多样性。同时,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也造就了新一代大学生极具创新精神的群体特性,这种创新精神,恰恰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动力所在。
任何一代人,包括80后和90后,身上都存在弱点:
自我、自信是否会走向自负?个性过于张扬是否会变成“不负责任的一代”?
崇尚消费,耽心是否会追求奢靡、不思进取?
个别独生子女,心理脆弱,性格孤僻,内心世界封闭,自我生活能力差。
同济大学的夏中义教授批评少数年轻人 “无边的消费主义、历史的虚无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
中科院杨叔子院士也用“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爱惜、对己不严厉”来描述个别责任心差的青年大学生。
我们的态度是:
(1)宽容、理解、认同、尊重,不要苛刻指责。
(2)相信生活是最伟大的导师,生活会对他们进行矫正,在社会的历练中不断成长、成才,会成为新的成熟的一代。
(3)针对新一代青年的新特点,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拓展教育渠道,引导健康成长、成才。让他们不仅在重大的公共事件中表现伟大,而且在日常琐碎生活中体现一定的精神境界。要做好引导、疏导、辅导等“三导”工作。
4.加强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1)教育内容。
A.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当今社会,体制转型,扩大开放,经济繁荣,正处在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多种思想,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影响,先进、有益、落后、腐朽的文化同时并存,真善美、假丑恶难辨。许多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个性浮躁化、思想浅薄化、教育功利化、文化市井化、趣味低俗化、精神贫困化等。我们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年。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辅导员工作要跟进。我们党只有在理论上赢得青年,才能在政治上赢得青年。
突出思想教育,要不断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三贴近”原则,了解学生“所思、所感、所盼”,找准我们想说和学生想听的结合点,变抽象为形象,变概念为具体,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B.健全人格教育。人格即做人的基本品质、道德素质,包括人性、良知、理性、诚信等。
健全人格应是传统人格的理想、道德、情操、信念和现代人格的独立、自由、民主、诚信意识的统一。当今世界价值观变化迅速,加强健全人格教育是应对变化的最好准备,否则,会迷失方向,难于承担对民族社会的责任。
C.深化人文素质教育。人的思想品质是以文化底蕴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主要依靠文化积淀。文化素质是基础,影响和决定了人的一生。民族复兴说到底是文化复兴,人生成功说到底是文化的成功。
人文素质教育重点是教会青年精神成人,在价值根基上懂得做人的道理。
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很重要。中华文明五千年不中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民族发展提供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影响中国和世界。近现代的文化进程却排斥自身文化资源,视传统为腐朽,以西方的价值取向取而代之,这是不对的。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群众的现实需求,以发挥其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
创办人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他的思想、著作、提词、匾额以及办学实践等都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
D.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要“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引导青年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养成对自己的信心、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关心、对祖国的忠心、对社会的爱心。要自信自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胸怀祖国,心系社会。
教育学生心存感激,要常怀感恩的心。感恩生活、人生、父母、师长、同学朋友。升达学院注重养成教育,如开展升国旗教育、劳动教育、形象礼仪教育等都很重要。最近,学务处要组织开展的“文明礼貌月——从敬老做起”的活动就很有意义。
E.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升学与就业压力,社会竞争压力等对人的身心素质、适应能力都提出新的要求。要引导学生培养和具备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生态道德良知。
社会正处于发展与矛盾并存期,社会形态、经济发展的急剧变化,以及网络在日常生活的渗透和深入,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都可能打破心理平衡,尤其对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90后”大学生心理影响更大,其中的一些人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他们一方面关注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据统计,心理不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的“90后”大学生约占30%。这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学习压力、经济拮据、情感挫折、升学就业等。他们生理成熟、心理发展滞后;智力一流,而情商适应滞后,个别人还形成心灵的扭曲。
(2)如何教育、管理,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树立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尊重其基本权利和合理需求,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美好,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同学友谊的纯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内涵。
如何管理这一特立独行的群体,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别用“说教”对付新一代,要接受和理解他们,学会欣赏他们毫不掩饰的真实。他们拒绝说教,不需要你指手画脚,他们渴望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辅导员老师应掌握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感染力的演说、深刻的思想、专业知识与技能,才是领导好新一代的前提,也就是说,你必须要让他们在某一方面欣赏甚至佩服你。总之,应该通过你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影响和教育青年学生。
二、努力做好辅导员工作
1.辅导员的工作定位
辅导员要当好“三师一友”,即“人生导师、学习教师、生活良师,情感沟通的朋友”。应该建设一支富于朝气、充满激情、乐于奉献、善于学习、勤于工作,勇于创新的辅导员队伍。
2.当前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1)观念的挑战——一些单位和个人对辅导员工作不重视;(2)环境的挑战——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市场化导致价值判断的多样、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元、高教大众化时代的体制改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增大;(3)教育对象的挑战——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年代,成长在社会的转型期,其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成长需要、家庭背景存在很大差异,个性突出,思想教育难度加大;(4)来自自身的挑战——辅导员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阅历、经验、人格魅力等。
3.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三项核心素质——政治素质是前提;品德素质是保障,业务素质是基本。四种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学生事务管理的能力、人生导航服务的能力、从事德育研究的能力。
辅导员工作是一番事业,需要我们去付出、奉献;
辅导员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
辅导员工作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去创造、创新!
我的讲话结束。日前,接到张现水学务长要我做报告的通知以后,我查阅了许多报刊资料和网络信息,结合我院学生工作的实际,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做了一些准备,但毕竟时间短暂,报告内容难免有些疏漏和偏颇的地方,请各位辅导员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