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找工作为何习惯“站马路”?

作者:武永民 时间:2007-04-02 责任编辑:

3月26日清晨,海南省海口市海垦路农贸市场附近,一群农民工或推着单车,或拿着铲子,或坐在马路边上闲侃。他们在等待雇主,也就是俗称的“站马路”。这里已经自发地成了一个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据农贸市场的管理人员介绍,这里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同样的场景。 记者了解到,海口较为规范的劳动力市场还有南大桥、东湖、和平桥等地方,农民工找工作为何选择“站马路”呢?记者调查后发现,“传、帮、带”的传统观念难改变、缺乏技能难找固定工作、用工信息对接不上等因素,是造成农民工“站马路”的主要原因。“传、帮、带”的传统观念难改变。 “招聘会上与农民工达成协议的情况并不多见,用工我们主要还是依靠熟人推荐。”在海垦路农贸市场附近招工人的许先生告诉记者,大多数农民工找工作仍然习惯于以前的“传、帮、带”模式,如叔叔带侄子,或者一个工头带一群自己村里的老乡,而不愿意上招聘会上去找工作。 来自四川的农民工林发说,无论是建筑行业还是单个的雇主,都希望熟人介绍工人。林发是一名油漆工,一直都靠站马路打散工。“现在找工作主要还是靠熟人,用工单位用得放心,我们干得也放心。如果没有熟人介绍,双方很难相互信任。”林发说。 缺乏技能难找固定工作大部分“站马路”的农民工都缺乏一技之长,除了一身力气没别的本领,他们的就业方向又都局限在制造加工业、服务业、建筑、装修等行业,而这些行业里的劳动力却大量过剩。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找份工作确实有些困难,这是农民工“站马路”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春节后从海南省乐东县来海口打工的王田,是今年刚从农村出来的“新手”。没有一技之长的他,一个多月来,能找到的活就是在私人工地上拉沙子、搅拌泥土等。每天10小时的工作,也就能换来三四十元钱。记者在随机调查中发现,“站马路”的农民工约有四分之一是凭着在家乡学到的一点手艺到城里做电工、木工的,其余的大都没有一技之长。 到底如何才能改变农民工缺乏技能的状况呢? 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就业指导处处长余干珠说,海南已把农民工进城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农民工将可以免费享受就业服务,同时能免费参加各种招聘会。 余干珠透露,海南省政府还将大规模补贴培训农民工,每位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工都可以得到一定数额的培训券。通过对农民工的培训,政府部门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帮助他们找到相对固定的工作。用工信息对接不上农民工选择“站马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用工信息对接不上。 3月2日,海南省就业局与海口市就业局联合为农民工举办了“2007春风行动”的招聘会,主办方为此组织了60家用人单位,提供了上万个岗位。但当天总共才有3000多人进场求职,其中还有1000多名农民工是由就业部门发动、组织而来的。对此,海南省总工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熊韶岗分析说,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农民工平常不注意浏览报纸、信息相对闭塞外,政府针对农民工求职“穿针引线”的工作方法也尚有欠缺。 余干珠则表示,政府部门为农民工开拓了更多的省内外就业市场,现在更需要把这些就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农民工,使企业的用工信息和农民工的求职信息对接上。“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一个有序的劳动力供求市场,把所有的用工单位进行登记、分类、审核,同时按照技能、工种把农民工进行分类,做到信息对接,这样农民工才能少站一些马路,多打一些工多挣一些钱。相信经过几年努力,农民工‘站马路’的现象会越来越少。”(转自新华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 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外语学院团委学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