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工作应知应会

作者:     时间:2023-09-15 责任编辑:王炳恺

1.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什么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3.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是什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6.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7.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8.如何正确认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拉人头、强迫、诱导他人信教。

9.如何理解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法律?

无论是信教群众还是不信教群众,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信教群众首先是国家公民,必须遵守宪法法律。要遵循法律至上的原则,在教义教规与法律发生矛盾时,要始终坚持国法大于教规,不允许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10.如何理解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要求?

宗教的本土化,是世界各宗教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宗教都要与所在的社会相适应,要适应社会制度、适应社会道德、适应社会文化。《河南省宗教事务条例》规定,各宗教应当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抵制商业化倾向。鼓励各宗教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宗教教职人员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1.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什么?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12.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必须正确把握“四个关系”,这“四个关系”内容是什么?

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1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五个认同的内容是什么?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4.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什么?

一是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

二是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是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四是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五是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六是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

七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八是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九是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十是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十一是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十二是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15.党的十九大明确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向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6.如何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必须立足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牢记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要坚定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17.如何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核心内涵予以强调。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在同年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在今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各去所偏,归于一是,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要深刻认识到,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大汉族主义要不得,地方民族主义也要不得,它们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

18.如何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就要深刻认识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在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受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中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华各民族文化既各具特色,又多元一体,具有深刻的联系和共通性。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随着社会变迁不断演化,随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日渐丰富。它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不断完善、不断积累,不断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根系,根植于中华大地。中华文化根深干壮,才有了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

19.如何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是不能忽略精神生活的改善、不能忽视思想领域的建设。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让“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始终。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2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一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二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五要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版权:2018-2020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先锋网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龙湖镇文昌路1号     邮编:45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