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关系的基本遵循

作者:张五军     时间:2018-07-15 责任编辑:王佳

观点提示

  新时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总纲中的“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修改为“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这一重要内容通过根本大法的确认,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新时代民族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如果说“平等团结互助”是民族关系发展的前提基础,满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那么“和谐”则成为民族关系发展的最终目标,着重体现了平等、爱国、诚信、友善、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充分运用。在深刻认识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坚持维护和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民族关系是一个连续的、全方位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正是在中国传统治国经验中相沿成俗、渐进发展起来的。纵观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是与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族解放发展的历史选择。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民族平等原则来处理民族问题,并在社会实践中将其付诸现实。1922年7月,党的二大宣言提出“只有打倒资本帝国主义以后,才能实现平等和自决”;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不分男女、种族、宗教,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平等,皆为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长征中,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民族关系,1934年11月,红军总政治部下达的长征以来第一个民族工作文件《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指出,“民族工作对实现战略任务有决定意义”“必须立即把这个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1949年9月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历史文献,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步健全,各民族平等团结关系重新得到加强,建立以“平等团结互助”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成为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1981年6月,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一概念;1982年颁布实施的宪法与党章同时将“平等互助”发展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一次在党规和国法层面对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达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198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的通知》,将这一关系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1999年9月,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005年5月,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将民族关系表述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正式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视野里阐述和谐理念。根据这次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随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对党的“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作出了概括,系统回答了我国各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原则、各民族应有的权利义务、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主题和主要任务等重大问题。此后的2007年和2012 年两次党章修改,都沿用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一表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重要思想。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民族政策发展来看,我们党坚持一切从我国民族问题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通过社会主义原则来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充分考虑了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均、文化差异的基本现实,强调通过社会主义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内涵,不仅成为中国社会稳定、民族关系融洽的不竭泉源,也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版权:2018-2020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先锋网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龙湖镇文昌路1号     邮编:45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