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热播一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深受观众的喜爱。这部电影讲述身为美食杂志编辑的文佳佳,因为富豪男友不愿与妻子离婚,而又身怀有孕,无法给孩子办理准生证及户籍,同时,她热爱一部电影《西雅图夜未眠》,于是她毅然来到西雅图待孕生子。其后,在西雅图遭遇了各种变故,并在与Frank、黄太等人相处中,真正懂得了自已想要的是什么,在回国后经过深思,决然离开富豪,自己抚养孩子长大,到最后与Frank重新走到了一起的故事。这种“奇遇”式的爱情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两个城市不同的地标文化。
这部影剧的片名更能准确地表达影片奇遇式的爱情,北京和西雅图两个城市地标产生了两个完全不同气质的人,演绎出不同时空、文化、观念引发的碰撞。光看片名就有几分喜剧味道,更契合影片爱情轻喜剧的类型。剧中文佳佳现身西雅图,代表的是一种中国文化,这种文化寓意在剧中是一种成全;而Frank则是西雅图式文化的缩影,他贴心、温柔,有理想,有原则,这种文化在剧中成了一种颠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委婉的文化的冲突,即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既定的文化元素如何修正自身的不足?这是值得思考的。
《北京遇上西雅图》不骄不躁,不做作,不浮夸,但是又有趣。它不是那种家长里短的生活剧,却充满着能让我们会心一笑的种种源自于生活的幽默。这部电影定位成爱情轻喜剧,很显然目标人群就是具有一定学历的青年观众。单看电影名,就带有浓浓的文艺范儿和喜剧效果;影片故事情节轻松浪漫、温情,易引起观众共鸣,在广大人群中自然而然地倍受热捧。
电影传达这样的话语:“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和油条。”从这朴素的话语中,我懂得了:爱情是冲突、了解、磨合、相容、短暂分离、心痛、融合的过程。
(学通社 张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