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呈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便,人们干脆清明扫墓,并渐渐盛行。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祭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品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还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或一家老幼,或同学同事,或闺密好友,三五结伴,到野外,到风景秀丽的胜地游玩,回归自然,放飞心情,观赏美景,别有风趣。.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一直影响着人们,提起清明脑海里就浮现出春雨纷纷的景象。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漉的回忆。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则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更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
(学通社 苗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