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艺副刊

春节新“年味儿” [第360期][2017-3-16]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2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春节,俗称“过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前过年,有着一整套习俗,一进腊月,家家都开始忙活起来,初八熬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年三十,讲究就更多了,贴门神,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孩子们总是渴望过年,因为过年意味着可以穿新衣,挣压岁钱,吃到平常很少吃到的可口佳肴。大人们忙碌着,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现在过年,为了保护环境和安全,禁止燃放鞭炮;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让人们不再期盼新衣服和鸡鸭鱼肉;丰富的娱乐生活,使不少人对春晚的期望值也不再很高。因此,对于过年,有的说“平淡”,有的说“无聊”,甚至有的说没有“年味儿”了。然而,我说不尽其然。

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中国人十分重视团圆,不管远在何方,过年都要回家和家人一起团圆。春节期间,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围在桌子旁,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生活的快乐和过去一年各自工作学习的收获,畅想一下美好的未来,体会着家的温馨和生活的温暖,其乐融融。正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工资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生活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幸福的笑容天天挂眉梢。”不过,年味淡了,人情不淡;年龄长了,心态不变,那些丢失的年味儿需要我们去填充。

年味儿需要载体,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或走走亲戚串串门,在群里发发红包,和亲朋好友重温友谊;或听听家乡戏,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或者坐在火炉旁,听爷爷奶奶讲讲“过去的故事”。这,都是春节新“年味儿”。

(学通社    商学系    婷)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