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艺副刊

读《致父亲》有感 [第384期][2018-5-1]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3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  摄影:  来自:    责任编辑:校刊网

徘徊在以爱之名的迷雾里,你不言,我亦不语,彼此不知,思念却是真正的遥无绝期。你用你的羽翼为我遮风挡雨,我却渴望看到那漫漫雨天。直到这个压抑的天才充满爱与怕的一生画上遗憾的句号,卡夫卡也没有把这封信交到父亲手里。读完《致父亲》,我为这对不善沟通的父子感到遗憾与惋惜,他们明明相爱却好似分离。

《致父亲》是捷克小说家卡夫卡在36岁那年鼓起勇气写给父亲的信。在信中,他从童年的记忆写起,不厌其烦地历数了父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将自己所受到的精神压迫向父亲和盘托出,展开了父母与子女关系、特别是父亲与儿子之间关系的一次深入分析。并对个性成长、身份认同、家庭游戏、角色转换、教育方式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反思。

卡夫卡是一个可悲的人,他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孤独又寂寞,终其一生都未能摆脱父亲在童年时带给他的心理阴影。尽管他一生的文学成就,有与这阴影对抗取得的成分,但是如果有可能,我想卡夫卡宁可不要这种成就,只希望自己是个懂得感恩图报的平凡人,并拥有一个不专横暴虐,富有同情心的平凡父亲。童年对孩子的影响就犹如教育学者张文质所说“童年不仅塑造未来,也是不断返回的栖息地,几乎可以说童年的生命质量就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质量”。

《致父亲》反映的是长辈专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教育方式已经渐行渐远。父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是我们心灵地图的绘制人。父母有恨,孩子的心灵地图上就会有恨的坐标;父母有爱,孩子的心灵地图上就有爱的路线。一段美好的亲情关系可以让很多漂泊在路上的灵魂找到归宿,那么,就从沟通做起吧,不要让卡夫卡式的悲剧再次发生在我们身上,毕竟父爱如山,不是随随便便就制造出来的字眼。

(金贸学院  宋婉婷)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