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艺副刊

对英雄主义的反思——读《老人与海》[第200期]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18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有人说,《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作者道出了全书的主题——“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

诚然,小说中,作者借老人圣地亚哥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对英雄主义的歌颂,如他不怕挫折,永不言败的精神,可小说结局,老人通过搏斗所得到的大马哈鱼被鲨鱼抢劫一空,只留下鱼头、鱼尾和骨架,老人感到消极、无奈和寂寞的凄凉。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否可以看作是对英雄主义的某种反思?书中的英雄主义始于惊叹号,却终止于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我看来,《老人与海》的故事,是一场老人命运使然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也许正是所谓的英雄主义。书中写道,老人把大海看作自己的家,对大海怀着原始、朴素而又深沉的爱。他不仅是一个渔民,而且是一个把自己的生命与大海相系的老人。他爱海里的每一条鱼,每一朵浪花,甚至对海鸥也有一种出于爱的同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海不仅是他的家,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和灵魂的栖息所。在没有捕到鱼的84天里,他是愉快而不屑认输的;即便是生活再窘迫,也从不绝望,而是满怀信心地去面对。然而,在出海的第85天,当那条18英尺长的大马哈鱼出现,点燃了老人的征服欲望时,他就一步步走进自己导演的悲剧。

在与大马哈鱼的搏斗中,老人的心态是复杂的。他对大海是有感情的,可是出于职业习惯和自尊心,他又不得不杀死大鱼。在与大鱼的搏斗过程中,老人的内心深处进行着激烈和残酷的挣扎。当然,随着故事的发展,老人战胜了大鱼,这在更深层次上暗示着人的社会性最终征服了本性。

可以说,作者对英雄主义的渲染,此时达到了顶点;但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由此,作者开始了对英雄主义的反思。大鱼的腥味引来成群鲨鱼的攻击,老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战利品,开始了与鲨鱼群新一轮的殊死搏斗,悲剧由此发展到高潮。此时,老人的信心已不像与大鱼搏斗时那样坚定,他不断地重复:“我出海太远了,我把你和我都毁了。”老人最终选择了放弃——“仅仅希望能够平安地回到岸上,回到家里,美美地睡上一觉,和孩子聊会儿天。”由此我们看出,作者是借此歌颂英雄主义呢?还是暗含某种讽喻的意味呢?我认为是后者,老人以生命为代价,去换取英雄主义的实现,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得到社会承认的虚荣心。

那么,小说究竟涵盖着什么主题呢?根据弗洛伊德关于梦的阐释,一个人的梦境反映的往往是他潜意识里所处的真实的心理状态。或许,我们可以从老人的梦里寻找一些关于小说主题的线索。作者通过老人的梦暗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不仅仅是与人搏斗,达到战胜和征服对手的目的,而且是用微笑去爱,用爱去征服敌意;从而拥有淡然一切的心境,实现心灵与社会的和谐。我想,这才是全书最深刻的主题所在。

(国贸系  马晓丽)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