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艺副刊

写在人生边上——读《人总是要死的》有感 [第198期]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19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波伏娃在其代表作《人总是要死的》中,塑造了一个长生不死的人物福斯卡。在一次包围城堡的战斗中,福斯卡获得了胜利,为了能操纵历史,他服下了一瓶长生不死的灵药。不死的福斯卡并没有因此获得多少幸福,相反,却失去了生的乐趣。

他不能以生命换取战士的光荣,也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当玛丽亚得知福斯卡是个长生者后,她对他的爱情也就结束了——她无法指望与他同在,玛丽亚含恨而去时对福斯卡的遗言是:“你将永远抛弃我,我恨你!”永恒的人如同永恒的塑像,只能观赏,不能共存,只能瞻仰,不能相爱。

福斯卡没有事业,没有爱情,也就没有明天。有朝一日,地球上的人都灭绝了,而他还活着,辽远而寂寞的夜空,只有寒星孤月是他的观众,空旷而单调的大地,只有悬崖峭壁是他的依偎……福斯卡悟出了不死的可怕,他开始为自己没完没了的生存而心怵,他的生命失去了意义。

与福斯卡不同,释迦牟尼却走向了生命的另一极端。传说,释迦牟尼是净饭王的儿子。有人告诉净饭王,他的儿子长大后会离开他。所以,净饭王就想尽一切办法把王子养在深宫。释迦牟尼在皇宫享尽人间幸福,但他一次偶然外出,看到父亲竭力不让他看到的世间种种苦难、丑陋、疾病等,从此,死亡的意识便无情地折磨着他。

释迦牟尼为了摆脱对死亡的威胁,为了超越死亡,便离开宫殿,去寻找普救众生的通途。他认为生存在世上就是遭受磨难痛苦,于是,想出了弃生之法,把生当死,生存便成了无边的苦海,死亡便是极乐、圆寂、涅磐。

释迦牟尼与福斯卡,前者因为怀死,所以弃生;后者因为惧死,所以羡生。释迦牟尼在死亡面前所犯的错误是他只看到人总是要死的,没看到人又是曾经生存过的;他以为把生当死就可以超脱对死的恐惧,但没有想到,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就等于放弃了对生命的热爱。福斯卡则不同,他的永生就是否定了生命的界定,从而否定了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这才是生命的真谛所在。

生和死如同一张纸的两个面,它们相互背离又相互缠绕。生命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死亡如同树的年轮。生命是千姿百态的,死亡是永恒不变的。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但生命的意义却可以是永恒的。我们不但要珍惜宝贵的生命,而且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处风景,每一段经历。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生命的音符。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有多长,而在于它的闪光。

(文法系     张建华)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