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灯下,轻轻合上手中的《摩挲大地》,窗外的夜宁静安详,而我的心却在跟随余秋雨先生走了一趟华夏大地后久久无法平息。
这趟苦旅由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字做向导,引领着我心灵的眼睛看了一遍大江南北。这是一趟充满苦涩、悲愤和敬仰的旅行。
站在庄严的莫高窟前,优美的飞天和慈祥的佛祖却无法磨平作者心中因官僚的昏庸而让大批文物流失所产生的悲愤。宁古塔下,作者为那些流放者的灵魂诉说着不平。承德避暑山庄里,作者的笔下流露着对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无奈和对一个王朝衰落的惋惜。而一篇《十万进士》则无法不让人对科举埋没人才的做法感到苦涩和悲痛。
《阳关雪》诉说着对陆游、辛弃疾等一些西出阳关文人的思念和敬仰,站在阳关上,作者的心却回到了千年前。《青云谱》则诉说着对已经逝去的画家的怀念。作者用两篇文章在悼念古人的同时,也在无情地鞭笞着中华文化的日益没落。
整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关于对大自然敬仰之情的文章。“茫茫沙漠,涛涛流水,于世无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弯,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旋律,造化之技巧,让人心醉神驰。”秋雨先生用这么一段话描写沙漠中的不死之泉,在诉说喜爱的同时,将自己对造物者的敬仰之情充分流露。险峻的三峡中,作者迎风立于船头,任凭江水打湿衣服也不愿进船舱,因为三峡的每一处险峻他都不想错过,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
摩挲大地,这摩挲中深藏着对文化流失的无奈,对冤屈灵魂的安抚,对昏庸统治者的讽刺,对造物者的无限敬仰,及对现代人的期望。走进它,深读它,你将发现你读到的不只是自然的山水和古老的标本,而是人文的风景和千年的生命。
(学通社 营销系 马三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