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艺副刊

书香浓淡总相宜 [读书节专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3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粮有精神的和物质的,而在精神世界中,书,无疑是最重要的食粮。

赫尔岑说:“图书馆是思想的公开餐桌,需求者围桌而坐,各自寻觅所需的食物。”对食物的挑选,对味觉的体会,是需要功夫和境界的,或浓或淡,或优或雅,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吃法,不同的书籍也有不同的读法。食物讲究搭配和适量,书也是如此,能够摄取必要的营养的人,要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之书,懂得品味书的人。

读成套的经典全集或丛书,就像吃满汉全席或西式大餐,不能常吃但营养丰富。几千年积淀的中国文化,继承并发展着的中国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读中国的经典是传承文化的需要。对个人修养而言,经典的影响又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早已打开国门的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也包括文化,读些国外的经典,了解更多种类的文化,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融会贯通,也是必要的。

读杂文如饮烈性白酒,酣畅淋漓,底蕴悠远;读史书,似品陈年佳酿,味绕舌尖,绵绵不绝;读武侠言情小说,好比红烧肉,大快朵颐;读名家随笔,散文诗歌,好似饭后的澄澈清茶。这些都不能当作主食,但也各有风味,品尝世间美味才不枉此生,满足口腹声色之乐,不知不觉也提升了人生境界……有书香萦绕身边,我们的精神才会五光十色,绚烂多姿。

不过,有的书只能有充饥之份,可以浏览却经不起品味;还有一些粗制滥造的地摊书,更是味同嚼蜡,令人大倒胃口,还是不读为好。

(学通社    营销系    )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