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寒假回到家里,最多的事就是听爸爸妈妈“絮叨”,家里的事他们能说上一遍又一遍,我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他们能问过一回又一回。
仔细回想,从小我们不都这样在“絮叨”中长大的吗?“书都带好了吗?千万别忘了什么东西!”“上学过马路要注意,车多就等会儿,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啊!”“上课认真听讲,不懂要多问问老师,老师最喜欢好问的学生了。”……小学、中学每天早上上学前,妈妈总这样吩咐几乎不变的话。那时的我对爸爸妈妈的唠叨一心生厌,总会很不耐烦地说“知道了!”或者急着说“知道了知道了,快迟到了!”还没等妈妈说完就跑出家门,有时候还不在意地顶撞一两句。奇怪的是,妈妈似乎很健忘,即使是当时有些生气,第二天这些话依旧会浮现在我耳边。
上大学了,妈妈对我还是“絮叨”不减:学校伙食还习惯吧?生活费够用吧?不够了妈再往卡上给你打点啊,在外面不要舍不得吃,把身体搞好,记着多抽空锻炼锻炼身体。一定把英语学好等等。妈妈手机上的天气预报似乎就是为我订的,第二天降温或是下雨,妈妈的短信或电话定会如期而至,让我出门带雨伞,让我多穿衣服。记得妈妈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天不怕热着,就怕把你冻感冒。我真想不通,都长大了,爸爸妈妈对我的一切还是一千个一万个的不放心。
步入大学校园,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离开家庭,离开爸爸妈妈,学校的一切都还好,就是少了妈妈在我耳边的“絮叨”。生活中,有时出门我还真的会忘了带什么东西。这时总想,要是妈妈在身边就会提醒我。现在回想,妈妈的“絮叨”、电话、短信,都是专为我泡制的茶,细细品味,茶香无穷,疲惫时可以解困,烦恼时让我清醒,贪玩时给我提醒,寒冷时让我感觉到温暖。可我长大了,不可能永远依靠家长,我要学会自己成长。
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亲情。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随意的动作,一句平常的叮嘱,一件日常的琐事,都会让我们感到这悠悠亲情。“絮叨”是最平常的表现形式了。试想,除了父母亲人,又有谁愿意和自己一辈子这样“絮叨”呢?虽然这些话曾经让我们感到厌倦甚至反感,但流淌在这些话语中的涓涓细流,会温暖我们一生。
(学通社 陈梦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