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12.9运动”74周年之际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这熟悉的旋律,让每一个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听着它,自然想起抗日的英雄们。当日本的铁蹄踏上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危亡时刻,广大知识分子表现出反帝爱国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吹响了抗日号角,擂响了抗日战鼓。
1935年8月,邹韬奋回到了祖国。当时国内形势一片紧急,日本加紧对华北侵略,而蒋介石政府却仍旧镇压爱国救亡运动。作为一名知识分子,邹韬奋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他相信战士可以用枪打敌人,文人一样可以用笔打击敌人。他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又策划了《永生》杂志,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为此,国民政府用两个大官衔引诱他,都被他愤然拒绝。他坚决地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1935年,黄诚还在清华大学读书,作为爱国知识分子,怎愿看着祖国遭人践踏?于是,他们离开教室,走上街头。12月9日,黄诚带领着同学们冲破国民党军警的层层封锁,集合在新华门前,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民主要求,举行了游行示威运动,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凛冽的寒风中与军警特务奋勇搏斗。作为学生运动领袖的黄诚,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沿。“一二·九”运动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很快形成了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人们不会忘记“一二·九”运动。北风呜咽,山河垂泪,为中华大地的灾难而悲哀,也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而自豪。邹韬奋、黄诚和青年学生的优秀事迹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英魂已去,愿永垂不朽!
(外语系通讯部 尹春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