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之旅》一书,作者余秋雨凭借自己的足迹,以感性的笔触讲述每一种文化理性的源和消逝。4个月的时间,4万公里的行程,经历了海拔最低的死海,翻越了世界最高的山脉,穿越了风沙滚滚的大漠,通过了危机重重的军事禁区。对原生态粗糙的容纳,对安静环境的适应,对历险过程的着迷,让前行的脚步一直很坚定。
带着昆仑山的云,踏着黄河的浪,怀着隔代的伤,忍着废墟的泪,伴着清冷的月光,瞻仰历史的遗迹,作者仿佛又回到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处之境“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安排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作者经历颇丰,见多识广。他对各种文化差异的碰撞,融会贯通,信手拈来。他的文化思考来自单纯的生命直感,加入足够多的国际目光和散文式的提炼,顷刻间能从庄严走向活泼。智慧的迸发,思想的交锋,带给门外汉的我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有文化烙印最深的表现,是不同历史文化下的建筑产物。光阴荏苒,那灰白的石头见证了多少岁月的变迁,那斑驳的古墙又浸透了多少古人的眼泪。
中国的宫殿雄伟庄重、富丽堂皇;西方的古老建筑,虽然也有直入云霄的高耸,但多了一分和蔼,少了一分威严。如今走进这些建筑,看街道上晃着铃铛的马车变成川流不息的汽车,在水池边嬉戏的孩子,在广场边悠闲地品咖啡的大人,令人有一种可知可感的亲近。
一种文明如果不能正视外部世界,也就一定不能正视自己的历史。《千禧之旅》带着一份考量上路。不管是东西方的融合还是差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比较。比较之后应该有思考,思考之后应该有学习。
(学通社 会计系 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