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基的一首萨克斯曲《回家》,经久不衰,引起多少人内心的共鸣。回家过年,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传统。年是习俗,而家,却是归宿。农历新年来临之际,在外的游子,盼回;在家守候的父母,盼归。年年如此,岁岁如斯。
整个冬天没有下雪,乍暖还寒时迎来春节。微寒的风吹在脸上,缠绕发丝,唤起童年的记忆:小时候,对过年更多的是欣喜,因为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有鞭炮放,有压岁钱收。这些小小的兴奋足以满足一个孩子大大的期盼。那个时候,我们都在父母身边;那个时候,我们没经历过什么叫“一票难求”;那个时候,我们不懂得回家过年的含义。
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就这样日月轮回,年复一年。现在的我们长大了,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开始回想着有多久日子没回家了,操心着提前买票回家过年,思考着回家给爸妈带些什么礼物。过年在家的日子,是一年中最珍贵的时光,因为可以多陪伴家人。其实,这也是父母的期盼。帮爸爸贴春联,帮妈妈包饺子,陪家人走亲戚,逛庙会,看花灯,无不乐在其中,这是亲情的温暖。
有人说,现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我想,也许是对过年的理解不一样了。小孩儿过年求的是乐趣;年轻人过年求的是放松;中年人过年求的是乐呵;老年人过年求的是团圆。虽然各有所取,但我们的传统习俗永远不能丢。是不是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对年的期盼不高了?是不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年味儿了呢?
即使对过年没有了太多的新鲜感,但它就像一个永恒的符号伫立在那里,永不褪色,依旧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愿,不要让它成为我们失落的文明。
(文法系 秦梦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