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教育

执著 感恩 奉献——记父亲王广亚的处世与追求 [第194期]
发布时间:2008年04月22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驻校董事     王淑芳

执著是父亲办好一切事情,特别是献身教育事业的信条。记得时隔38年,我见到他的第一印象是他言不离孔子,言不离教育。以后二十多年来,在我与他的接触中,进一步感到活跃在父亲脑海里的东西,主要就是“如何办好教育”。在他所办的10所学校中,大到学校的长远规划,小到师生的点点滴滴,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聚积在他的脑海里,而且条理是那样清晰,运行是那样有序,绩效是那样良好。真可谓“咬定青山不放松”,无限执著。

有时,出于女儿对父亲的关心,我问父亲:“你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太累了吧?”他总是笑着说:“这是我的乐趣,我希望你也有这种乐趣。”

至今,让我铭记在心的是,他在72岁高龄时为升达选校址的情景。当年,他冒严寒、战酷暑,驱车数十次往返荥阳、上街、市区、中牟、新郑。他下车步行考察时,行动之快,反应之灵敏,使我和不少随行者望尘莫及。

建校初期,他那次步行考察升达龙湖校址的一幕,让我记忆犹新。那是一个烈日当空,太阳暴晒,动一下就满身汗的三伏天。他在看到南边那片低洼浅水芦苇沟时,一动不动地微笑着站在那里,伞也不打、汗也不擦,目光不停地东扫西瞄,好似在构思什么。过了好一会儿,父亲面带笑容颇含深意地说:“有水则灵”。就这样,他一锤定音,升达学院落户在了龙湖。经过详细规划和几年的建设、绿化,当年的苇子沟、沼泽地如今已变成水榭亭台、水清木秀、百花争艳、高楼林立的升达校园。正如郑州市原市长陈义初来校视察时所说:“升达真是郑州的小江南!”

在升达学院筹建的日子,父亲的执著令我感动。

建校就得招生,不巧的是,当年,河南的招生计划里没有升达,很多人都为此犯愁、失望。那几天,省教育厅门前,每天早上8点前,准有一位非常谦恭的老人站在那里等候。他一方面理解省教育厅的难处,一方面又想使河南应届高中毕业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真是欲说难启口,不说心难受。看到教育厅领导稍有空闲时,他就凑上去说几句,生怕打扰人家正常的工作。就这样,几天过去了,教育厅绞尽脑汁,总算找到了解决升达招生的办法。

这位长者,不是别人,正是父亲王广亚。

1994年9月23日,首届新生报到那天,升达学院张灯结彩,人流攒动,好不热闹。我父亲脸上露出了刚毅超凡、和蔼可亲的笑容,大家也为升达手舞足蹈,欢跳雀跃。

在我父亲看来,感恩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与他一起生活的日子里,他谈的另一主要话题就是“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故事。在他看来,不爱父母的人,就很难爱他人;不关心朋友的人,就很难关心他人;不知感恩的人,就很难成就事业;不爱团队的人,就很难爱国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父亲的恩人无数、朋友很多。如:他把在他处于人生十字路口时,指点过、支持过他办学的刘延涛老先生当恩人;把在经济上资助过他的林时金老师当恩人;把家乡父老乡亲当恩人;把给他说过鼓励话,支持他工作协助他办学以及在他创办的学校里工作的教职员工都视为朋友和恩人。父亲对我去世的祖父、祖母,节日追思,清明扫墓。在台湾学校有一现代标志性的教学大楼,以我祖父名字“家声”命名,永念孝悌。他经常给我们兄弟姐妹讲孝道,讲尽忠是做人的基本素质。

我父亲对帮其安排工作,支持其办教育的刘延涛老先生,那真是言必感恩、行必资助。当年,他资助刘老重病住院多年的夫人,执意自出费用,给其请佣人,买车子;刘老在大陆的儿子身患绝症时,父亲不惜代价,购买贵重药品,想方设法延长他的生命;还资助刘老的孙子读书;在刘老去世时,父亲除承担起全部安葬费用外,还亲自料理、送行,并告诫我们兄弟姐妹,永远不要忘记刘老。为永远感恩刘老,我父亲在河南郑州给刘老建了8000余平方米的纪念馆,该馆已成为全国文化界名人画展活动的园地。

父亲对林时金老师也是言必感谢。当林老师退休后,父亲经常带他去国外观光旅游;每逢节日,只要我父亲在台湾,都会登门拜访林老师。他经常对我说:“在我贷款办学时,因没人担保,险些贷不出款,是林老师以自家住宅为抵押,才圆了我的贷款建校梦;育达能有今天,林老师功不可没,你们要永远记着他。”

父亲对生他养他的地方——巩义市海上桥村,更是情有独钟。记得他从台湾归来,第一次回家的路上,对家乡的情况,他向我问长问短。刚一进村,迎接他的父老乡亲和家人就不由分说拥了上去,险些把他抬起来。父亲向父老乡亲鞠躬示礼后,他看着这些尊敬的父老,看着久别而可爱的家乡,思考着:“我能为家乡做些什么呢?”自此,他先后为家乡修公路、建学校、建凉亭。逢年过节给全村父老乡亲送米、送肉,略表谢意。就连当年去台,如今生活困难的六七位同乡,除经常给他们生活补助外,在他们年老去世时,还给他们买坟地和棺材。我还听父亲说,在他创办育达初期,每当他用干馍充饥时,总有位住在简陋房子里的邻居王妈妈给他送来开水;后来,当父亲创业成功后,便给王妈妈买了一栋漂亮的房子,以感谢王妈妈当年供水之恩。

父亲常说,教职员工都是为我们的事业(当然也是大家的事业)而来的,他们都是我们的朋友和亲人。他们在职时,我们要善待他们;他们离职后,我们千万别忘记他们。因此,他不断改善员工住宿条件,提高员工待遇,发放慰问品。就是对一些退休的老员工,他也是念念不忘。他还经常派我去探望那些在升达工作过的老同仁。

小乔有位叫草木则的人,在升达创办时,他送了些月季花苗,以示支持;还有位乔桂芝,在升达初建时,送我父亲一把花生以表心意。此后,父亲不但常提及他们,而且还请他们在校庆或团拜会时来升达做客。我跟随父亲工作二十余年,真正体会到了他常说的一句话“朋友是财富,恩人是幸福,感恩是享受”的真谛。

奉献是福,也是父亲的准则信条之一。我还清楚地记得,在香港父亲考我的一幕。他把右手伸出,先是手心向上问我:“是这样好吗?”接着又把手心向下,问我“还是这样好?”好在我还有点灵巧,笑着答道:“手心向下好!”问我为什么,我却答不上来。父亲微笑着说:“手心向下表示赐给别人,手心向上表示被人赐给。前者是奉献。”他还说:“人生在世,奉献为本”。奉献产生力量、温暖、亲善、和谐和幸福,奉献会创造美好的明天,奉献是富国强民之本。正是基于这信念,父亲在海峡两岸创办学校,回赠国家,回馈社会;正是基于这信念,父亲数百次地往返海峡两岸。他常说:我奉献社会的只能是办学,我奉献国家的只能是优秀的人才,我奉献他人的只能是友谊和钱财。

我曾粗略统计过,父亲一生已办了10所学校。在台毕业生已达21万之多,大陆毕业生已近2万余人。他还为巩义市最贫困地区之一的寇家湾村修建了小学,使得这些孩子全部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我国发生自然灾害时,父亲更是“捐”字当头,还发动台湾在校师生捐助大陆。记得2001年秋,我省台前县发生水灾,父亲得知当地灾民住房被淹,缺衣少食,急灾区所需、想灾民所想,令我带车速去灾区,送去棉衣1600多套。2007年,河南省卢氏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水灾,父亲身在台湾,情系灾民,要我代他速给灾区捐款1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数年来,他共捐助人民币千万元以上。父亲还打算,当升达终止时,将其全部资产无偿捐给政府。可是,每当领导或别人称赞父亲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时,他总是微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有一次,我曾自豪地对父亲说:“你的奉献精神了不起!”他却不以为然:“那只是沧海一粟。”我看着八十高龄的父亲,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