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教学与科研是截然分开的,如Brumfit和Mitchell就认为:“‘教学’和‘科研’是矛盾的,教学是一种‘行为’,而科研是一种‘反思’。”但也有人认为二者是统一的。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原则。明确指出大学应当肩负两种职责,即传播科学(教学)和发展科学(科研)。自古以来,高等院校就是研究的场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中世纪的许多学者都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这种做法是值得效仿的。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高校外语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在高等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却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
高校外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跳出来,使自己成为一名教学和科研都内行的“两栖”大学外语教师。笔者认为,高校外语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认真搞好教学工作。外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从教学实际要求和自己的教学能力出发,积极承担教学任务,虚心学习同事们的优点,认真对待和把握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备课、撰写教学大纲和讲义、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到批改作业等,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已经比较熟悉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讲究教学艺术,力争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高校外语教师还要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一种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而一个民族特殊的文化氛围对非本民族语言者总是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如果教师把中西两种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去,就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种兴趣也会激励他们去学好这种语言。
教学过程能够发现很多的具体问题,为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命题,从而为科研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科研成果可以应用于教学过程,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内容上讲,外语教学本身就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词的搭配和用法、新词的使用、一条语法规则的总结等微观问题,到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等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建构,均可成为外语教学的内容。而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的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规律的认识,教学环境的了解,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都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很多的科研课题。
高等学校外语教师搞科研,除了能够提高自己学术水平之外,还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同时,教学工作又为科研提供了广阔的“试验田”。“一个教师搞不搞科研,搞得好不好,也是区别一个教师一辈子是仅仅当个‘教书匠’,还是成为一个教育‘专家’的重要标准。”钱伟长曾经说过:“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一个教师在大学里能否教好书,与他搞不搞科研关系很大。教师上课,不能再靠背那几本讲义了。我们应该逐步完成这样一种观念上的转变:教师不是教书匠,不能光教书,而要一边教书一边搞科研、搞课题。”刘润清也指出:“教师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会对教学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科技和信息高度发达的21世纪,高校英语教育在实现“ 科教兴国”这一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作为高校外语教师,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群策群力,加快推进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外语学科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步伐。
(公外部 赵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