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门课程都有自身完整而独特的科学体系。
所谓科学体系,是指联结本学科知识的框架脉络系统。它把构成本学科的知识全面系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有条不紊的学科体系。掌握学科体系,不仅对教学工作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也可对课程内每章节之间的关系及各章节在学科中的地位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界定。对学生来说,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可使学生整体系统地理解该课程。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多种原因,我们忽视了对学科体系的教学,没有把它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经常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特别是在期末复习中,没有以学科体系为框架结构进行理顺、串讲,造成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泛泛而论,老师讲得吃力,学生听着也费劲,更谈不上系统、全面掌握本学科的重点内容。
学科体系如何确立,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少教材没有写明完善的学科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在对教材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探索中,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初步确立学科体系。每门课程都是由许多具体知识构成的子系统,每个问题都服务于这个总目标,为此,在确立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按照一定体系框架对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一般能形成教材现有的章节体系;然后再按原来系统框架进行综合,最后形成课程总目标。
这种分解和综合过程使该学科的框架脉络逐步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初步的学科体系就可确立。如果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再结合参考资料与同事深入探索,一个基本符合教学需要的比较完善、科学扼要的学科体系就会形成。当然,科学在发展,学科在创新,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探索的动态过程。
有了学科体系,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也十分关键。学科体系的整体性、框架性特征要求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反复讲解,这种反复不是简单重复。开始就要给学生介绍该学科的学科体系,因为学生刚接触到该课程,对学科体系的理解是粗浅、无依托、不实际的。讲到每章节时,再把该章节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讲明,使学生对学科体系的理解逐步充实,不仅理解了该章节的知识,也客观上对知识体系有了一个再理解的过程。课程全部讲完,再系统地以学科体系为框架,把所有章节充实到框架中去。这样,一个全面的、以学科体系为框架的知识体系就有机整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全面系统掌握该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由此推理,一个专业也有自己完整的专业体系。它要求专业管理者经常向学生介绍,说明专业体系知识结构。到学生毕业,就可使学生对自己四年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大盘点:哪些是基础课?哪些是专业基础课?哪些是专业课?分得明明白白。它们在自己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如何?哪些需要加强?哪些需要充实?准确地分析评价;就可避免说不清四年都学了哪些知识的尴尬。
(企管系 高天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