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教育

多看多思勤动笔——浅谈我的科研方法 [第189期]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03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自读研究生起,我就开始注重培养自己写作论文的能力。六年来,我形成了搞科研的一些方法和习惯。本学期获得创办人优秀科研成果奖,让我倍感荣幸,同时,对我也起到一定的鞭策作用。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自己刚刚起步。这里,我总结一下写论文的经验,仅供参考。

确立论题并不是写论文的第一步,因为论题是在接触了很多材料,经过长期的思考后,对某个问题有了深入了解和独特看法,才能确立的;因此,确立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论题,重在平时的积累、观察和思考。

我学的是古代文学,这要求平时看大量古籍。在读书中发现问题,是确立论题的一个好办法。这次我获奖的论文是《高适< 燕歌行>之李将军辨》,就是探讨高适诗歌《燕歌行》的名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中“李将军”的身份问题,对此历来人们都没有一个定论,有的说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有的说是汉代名将李广,还有的说两者皆可。而我抓住一点使自己的探讨有意义:高适创作时他心中的李将军绝对是惟一的。但是,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容易,毕竟千百年来,人们都没有形成共识,我有这个能力吗?我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后来,我围绕这个论题看了大量的资料,仔细揣摩司马迁《史记》中所记的李牧和李广形象的区别,再阅读大量唐代和“李将军”有关的诗篇,同时,也吸收当代学者们的一些研究高适《燕歌行》的成果,最终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得出了颇让人信服的结论:是李广。虽然这个结论前人也下过,但他们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从而产生歧义;而我的这一番努力,应该是很有意义的,至少解决了我心中的一个疑惑。

搞科研重要一步在于平时的阅读积累。尤其是古代文学,毕竟和现实相隔甚远,不大可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当然,有的考古发现可能会导致我们对古代文献和文学的某些问题重新界定;但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时时发生。所以,搞文学很大的精力要花在读书上面。这就要求我们多看,多看才能发现问题、找到论据、理清思路、最终解决问题。有人统计科研过程中,翻阅资料的时间占50%多,这话一点不假。灵感往往来源于平时大量的积累。

有了好的论题,论文就成功了一半。确立论题后,要围绕相关的问题搜集材料。搜集材料也是有技巧的,一定要了解有代表性的观点和论文。可以通过看最近相关的论文综述或索引来了解当前动态。如果带有很大的创新性,那么自己就要多动动脑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多思。看到一堆材料,要理清思路,从对材料的分析中得出结论;而不是事先定好结论,去歪曲材料证明它。虽然郭沫若也说过,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是切记求证一定要严谨;否则就是伪科学了。

写论文虽是一种费时费精力的思维活动;但不能因此就畏惧它、避开它。通过写作,能提高我们的分析、表达等能力;但写出好的论文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平时的积累和锻炼。也许,有了一个好的论题,思路也理清了,但写的时候还是觉得词不达意,这就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写论文不同于平时的书信、随笔,它要求用词准确、科学、专业、客观;因此,我们平时要多练笔,写写小型的论文。练得多了,自然水到渠成。

任何创作都有其复杂的环节,论文也是如此。我认为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就是要多看书、多观察,注意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学会利用材料解决问题;多练笔,学会科学表达。

(文法系    杨春艳)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