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教育

慈善与道德 [第183期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30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试析贫困大学生受助不知感恩现象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行为让资助者渐渐寒心。《楚天都市报》的一篇题为“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的报道,在各大网站成为新闻排行榜的第一,引起网民的热议。

在很多人看来,也许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贫困大学生受助不知感恩的“白眼狼”行为,于是,网络上骂声一片;当然,也有人横加指责资助者的虚伪,认为他们太过功利。然而,这件事情本身反映的只是礼节问题吗?不,从深层次来讲,它恐怕反映了某些社会问题。

对于受助大学生来说,知恩感恩是一个人的起码品德,缺乏感恩之心,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缺陷。因此,要用一种正确的心态来面对资助,真诚地感谢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美德正在受到冲击。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精神真空”。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在这些贫困大学生身上有明显的体现。然而,更进一步说,为什么大学生对资助者如此无动于衷呢?我认为,一些贫困生并非不懂感恩,而是不愿感恩。其心理根源就在于: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建立在权力及精神不平等之上的救助。这种想法无疑会引发他们的抵触心态。显然,感恩需要的是精神平等。当资助者提出资助对象应“写信”、“汇报成绩”等额外要求时,极易让他们产生一种被俯视的感觉。而他们又无法拒绝这种救助,“冷漠”无疑就成为他们捍卫精神自尊的无形盔甲。

对于资助者来说,既然是爱心助学,就不妨使其更人性化,更有效,也更彻底。在经济上给予资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心理上的救助。应该把专业心理治疗列为爱心助学活动的重要一环。贫困大学生受助不知感恩的现象正是他们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那种以为贫困生有了经济上的资助,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的想法,其实也是过时、落后的观念。比较而言,经济上的资助不可或缺,但精神上的扶贫,心理救助可能更加重要,难度也更大。

再有,就是从资助者本身来说,就值得商榷。即使是接受学校助学金完成学业的学生,在心理上也多少有些不安,花钱方面有意无意地也要提醒自己:我是受资助的,不能过高追求消费等等。而现在是接受某个明确的人的资助,这样的学生心理负担一定会更重。因为在金钱的外面还要加上人情,这对年轻气盛的青年人来说,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社会的救助制度。捐助者的捐助,是捐献给社会,服务于社会,不对个人,不以一种恩人的姿态出现,也不奢望回报。就被资助者而言,接受的是社会的救助,他感激的是社会,而不是某个个人,这样,他的心理负担就会小得多。

贫困大学生受助不知感恩,资助者在谴责其行为的同时,可以取消对其救助,贫困生也会因当初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继续面临物质上的匮乏;然而,这样能解决多少问题呢?上善若水,慈善不是关于权力和义务的合同,而是人类善心的外在表现。我们整个社会应该学会用一颗仁厚而不图回报的平等心态去施恩,学会用一颗感念恩德并铭记不忘的心态去接受。唯有如此,我们做的慈善,才不是低层次的施舍怜悯,而是充满神圣与温暖的爱心撒播。

(学通社     川)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