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教育

让爱心永驻 [第182期]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7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今年暑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冒着酷暑参加了由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组织的赴山西贫困山区访贫调研、捐赠衣物活动,走访了山西繁峙县神堂堡乡的十几个行政村,深入了解了山区人民的疾苦。一幕幕触目惊心的贫困状况,一双双渴望求助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使我受到了深刻教育。

经过一整天的长途颠簸,我们来到了目的地。我同几位刚毕业的师兄师姐分在一组,大家在乡领导的带领下,去走访杨树湾、安子、吐兰台和洞沟门村。一路上,大家被连绵起伏的群山,潺潺的溪水、婆娑婀娜的柳枝所吸引,怡然自得;然而到了村里,看到山区的贫困状况,我们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听乡领导介绍:全乡共有48个行政村,1200多户人家,7000多口人,全乡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近1/3;平均人均耕地0.4亩,大部分耕地分布在河流两旁和山间坝子,土壤贫瘠,产量不高。

车子停在了杨树湾村马心应家。还没下车,远远望见他已站在家门口向外张望。看到我们来了,他既惊讶又高兴。他纯朴憨厚,言谈中带有山里人特有的腼腆。他告诉我们:他家共有6口人,3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去年在矿上干活出事故,已经不在世了。儿女们大都在镇里干活、打工,除了逢年过节很少回来。他老两口只有1亩多地,一年到头精耕细作,生产的粮食勉强够养家糊口。听完他的讲述,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

  接下来,我们去安子村。村长讲,村里共有50多人,人均年收入仅700-800元。最近,林里刚发掘了一处铁矿,大部分青壮年都在矿上干活。他们非常辛苦,要把矿石挖出来,打碎分块,然后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工厂进行深加工。路上,一辆接一辆的大卡车缓缓驶出山沟。看到这一幕,我们心里担忧:废弃的矿渣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一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开山炸石,他们究竟能够给后代带来什么?一时间,心里感觉有些沉重。我们走访了村民李高贵家,老人患有20多年的风湿病,拄着拐杖,脚步有些蹒跚;但感觉到他的精神蛮好的,言谈中非常自信,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在去吐兰台村的路上,我们碰到了一位中砚台村的老汉。他刚从村里领到一袋衣物。我们主动与他搭讪,了解到他今年已经83岁了,但身体看上去还很硬朗,他头上戴着草帽,体形削瘦,皮肤黝黑,但可以感觉到他体魄健康。听说老汉在冬天闲暇时间经常去山里打些枯柴或在周边打点零工。上个月,他居然还能帮助村里整修公路。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心想:虽然老人生活贫困,但他那种坚韧不拔、直面困难的勇气与魄力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吐兰台之行同样让我感触颇深。村子海拔较高,汽车辗转爬坡,转了好几个弯才到。当我们来到一片空地时,乡领导说已经到了。我愕然:周围只有几间小屋,而且还建在陡峭的石沿上,根本不像是村庄的样子。听村民说,这里只有十几户人家,基本上都是老年人。我们沿山路走访,来到了单身汉王三娃家。他家的房子建在河沿上方,背靠山坡。进入屋子,第一感觉是潮湿黑暗,一张大床占了屋子的大半,惟一值钱的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他由于家穷,50多岁了还一个人生活。他有3分多地,在河对面谷地上,种着玉米。远远望去,庄稼长势甚是可喜。王老汉接到我们捐赠的衣物,非常高兴,笑呵呵的,合不拢嘴。看着他那快乐的表情,我们心里多少有些欣慰。

来之前,我们没有计划去洞沟门村,所以只带了4袋衣物和少量大米、豆油。村里的状况同样令人担忧,偌大的一块山地,一共只有7户人家,而且家家都是贫困户。村长望着我们捐赠的衣物直发愁:因为不管发给哪一家,都不足以解决其他家庭的燃眉之急。最后,我们只能无奈地拆开衣包,把衣物平分给各户,而把大米和豆油分给村里最为贫困的郝玉梅老人家。在去她家的路上,我们沿着由碎石铺成的路往上走。一路上竟转了16个弯,山区的自然条件着实让我感到后怕。

在回程的路上,我想: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就像老师说的“慈善事业不能只寄托在有钱人观念的转变上,更重要的是要唤醒我们每个人那一颗慈悲善良的心,在我们中华民族魂里重塑慈善精神。只有当我们每个人心中善良美好的愿望得到激发,每个人都参与到关爱他人的活动中,和谐社会的伟大力量才能真正凝聚。”

(企管系   黄玉沛)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