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教育

西行漫记 [第204期]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20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去年暑假,我同一要好的朋友,千里走双骑,骑车去河西,在“丝绸之路”上艰苦跋涉了16天。

7月8日,西安,买了自行车与睡袋,中午,我们出发了。

天公不作美,刚离开西安就下雨,我们用雨衣裹住睡袋,浑身却淋了个透,索性,在雨中狂奔。第一天,至周至。

第二天,沿着310国道一路向西,追赶落日。路过海拔3167米的秦岭最高峰太白。夜晚,在一小学旁搭起帐篷。半夜,下起大雨,幸好有屋檐挡着。听外面大雨滂沱,有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无助与孤独。

第三天,310国道大修,只好绕道而行。过宝鸡,上312国道。老天的脸说变就变,白天晒得我们靠“霍香正气水”降温,晚上又是阴云密布。到陇县,本想借学校操场搭个帐篷,无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没有一所学校让进,只好在县城露天体育场的主席台上搭起帐篷。突然,狂风大作,乌云滚滚而来,赶紧收起东西投店。

第四天,出陕西,入甘肃。连续一天的上山、下山,再上山、再下山,一山更比一山高。晚上住平凉的一家小店,这里离街亭不远了。

第五天,进入宁夏,一整天推着车子一路走上六盘山。红军长征选的路真好,这里,开车都费劲。本想过六盘山,吃顿好的;无奈隧道有人把守,不让过。只好翻山。当时夜已深,拦车未果,饿得两眼望穿秋水,就差没碰上老鼠了。第一次体会到身处绝境的痛苦。鼓起勇气,给父母打电话,希望能够“落叶归根”。当晚,在隧道口搭起帐篷,当早晨睁眼的那一刻,第一感觉就是“我还活着!”

第六天,160公里的骑行,到了连路灯都没有的会宁县。

第七天,到三角城。

第八天到兰州。如同“北京人在纽约”一般,一星期来,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见到黄河第一桥,第一次洗澡。

第九天上路,夜宿国道边的一户农家。为了保持学生的尊严,我坚持“不食嗟来之食”。那晚,我饿醒两次。

第10天,到天祝。七月,晚上旅店里生炉火,竟然能给冻醒。

第11天,行至旅行中的最高处,海拔3030米,号称亚洲第一隧道的乌鞘岭隧道。上山前,买了瓶青稞酒,一人半瓶,喝得晕晕乎乎,怎么上的山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很冷,好像还在下雨。山顶那片纯自然的绿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山坳里,不知何处出来一群牦牛,镜头中留下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夜晚到达凉州,“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凉州。”我们在白塔寺外搭起帐篷。本来要借农家门口一块宝地,人家问我们是哪里的?本着诚实友好的态度,我们说是河南的。主人立马风云突变,要赶我们走。

白塔寺外,一位好心人给我们一碗大米粥和一个馒头。我们狼吞虎咽,觉得是此次旅行中吃得最好的一顿饭。夜里,外面下大雨,帐篷里下小雨。半夜醒来,已是“水漫金山”。用洗脸毛巾蘸蘸雨水,到外面挤挤,接着睡。这一晚,防潮垫、睡袋全湿了。然而我却“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

接下来的3天一直下雨,虽然带着毛衣、夹克,仍挡不住“冰雨”的杀伤力,把我们冻了个透心凉。最后,只走到张掖的一个县城,就从金昌坐火车回来了。

人生当中的很多事情都有遗憾。我们没有骑到敦煌,没有见到辉煌的莫高窟和神圣的月牙泉,甚至连嘉峪关都没骑到,然而,我们穿越了陕甘宁,见到了汉长城,骑行了1300多公里的路程,体味了生活的艰辛,知道了勇气与决心的重要。在我的人生阅历中,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企管系    崔国锋)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