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首要任务。按理说,通过学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会有很大提高;但是,调查表明,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政治信仰迷茫、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也就是说,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存在一些问题,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根据我的观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在于情感因素,即思政课教师没有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对某一事物、观念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使其产生、发展、强化和保持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抑制和改变不良的情感,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很好接受思政课内容,而且使之内化为自觉动机,进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找到问题的症结之后,我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学,并逐步取得了一些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发挥和谐师生关系的道德情感教育功能,以情育情
研究表明,在问及“你有心里话最愿意跟谁诉说?”时,有九成的学生选择“在网上找一个不相识的诉说”,而只有一成的学生选择老师。这种隔离感,对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能不说是一个障碍。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因此,教师教育学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学期伊始,在与学生聊天时,学生说,老师个人魅力的展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只有让学生接受、喜欢、欣赏这个老师,才能使他们接受老师的知识和思想。“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的话对我很有启发。
在此后的教学中,我开始注重培养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如利用课间10分钟与学生沟通聊天;利用答疑时间与学生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深入学生宿舍了解他们的生活等。一段时间后,学生逐渐理解了老师对他们真诚的关心和期望。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老师所讲的道理,教育的实效性也会大大提高。
二、根据学生的情感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成为主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1.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做好备课工作
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是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备课、授课。对于文科生,我侧重强化其政治理论的修养;对于理科生,我侧重其政治思维逻辑的培养;针对大学生最为关注的恋爱和学习问题,我给他们讲革命领袖的恋爱观和学习观;针对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国情,看待我国前进道路中的弊端等问题,我给他们讲授大局观、发展观。总之,备课的内容要集中,理论深度要适度,既有高深的理论,也有朴素的意识,特别是要让学生理解政治理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便在实际中运用。
2.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上出现的问题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我通过革命家自己的语言去解读伟大人物,通过学生喜爱的成功人士的语言去解读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如:针对一些大学生信仰迷茫,理想模糊,我讲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岁月中如何坚定革命信仰;针对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欠佳,我给他们讲述毛泽东在受打击时“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和邓小平“三起三落”的经历;针对一些大学生热情有余,理性不足,我给他们讲述一些著名社会学家、科学家的成才过程;针对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感恩之心,我给他们讲白芳李、洪战辉、李春华等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等等。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从观点到观点、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运用更合乎“情”理的教学手段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师的语言为最主要的中介物,这种教育模式忽略了人的情感特征,难以激发人的情绪机制,因而很难对人的情感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以更民主、直观、快捷的方法去深化教学,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情感教学,主要有以下手段:
一是民主讨论式的教学法。提倡师生平等,弘扬学生个性,开展民主讨论,使学生在辨析中增进学习,强化记忆,明确是非,成为有独立人格、意志和思维的人。
二是多媒体教学法。网络和多媒体以信息量大,形式多样,传输便捷,自由度高等特点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丰富和生动思政课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牧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可见,情感教学从来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世界观、人生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是如此,惟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信其道”,“践其行”。
(共科部 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