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教育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 [第200期]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18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当今, 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恋爱等诸多方面。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较高的现象,我们对身边的100位同学做了一项“在校大学生消费调查”。调查发现,月费用1000元以上的占20%,月费用500-1000元的,占50%,月费用500元以下的,占30%左右。超过35%的学生拥有电脑,约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网络与通信费用在消费支出中占了较大份额。

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消费观念:盲目攀比,追求时尚

20岁左右的年轻人是大学校园的主流,他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惟恐落后于潮流。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不乏追“新”族,为了拥有自己喜爱的流行物品,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其它必要开支。

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300元,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感性消费,不善理财

据调查,高达99%的同学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暂时不具备独立经济来源。同学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的限制。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生活费主要由父母支付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这使他们无法真切体会到这些钱的来之不易,容易轻率消费,也不担心没钱用,因为总有父母供着。

据调查,70%的大学生存在生活费勉强或刚够的情况,有10%的人表明自己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消费是较为冲动和盲目的。是家里给的钱少吗?回答是否定的。他们大都有同样的感慨:不知道自己的钱用在哪里了。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承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理财意识需要培养和加强。

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还存在着不足,这些不足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解决途径:正确引导,科学理财

在此,建议大学生要控制欲望,不要盲目炫耀,更不能攀比;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购物时不要贪享名牌,急于出手,多参考别人的意见。要学会理财,制定每月的开销计划,进行消费记账。理财其实也是一种管理能力,如何去管理自己的财富,进而提高财富效能;如何去规划、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使自己今后可以更理性、更明白地消费。客观地讲,大学生消费的主流是合理的、科学的、理性的;但不可否认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而且大有上扬趋势。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同时,高校作为育人阵地,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

(学通社)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