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教育

高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刍议 (下) [第198期]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19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三、专业培养目标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

高等学校产生之初,其功能就是对人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通过教育活动训练人的心智,培养有智慧的人。1810年,柏林大学创立,率先将进行科学研究的使命赋予了大学,大学生被要求从事科学研究,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专业人才。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院的成立,使高等学校的功能从训练人的心智向“探究高深学问”迈进了一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对高等学校、对本科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高等学校也同时在向深、向上、向下发展。

目前,高等教育面临三大争论,一是高等教育应是功利的还是人本的?二是高等教育应是精英的还是大众的?三是高等教育应是专业的还是通识的?对这些争论,不同的回答就产生了不同类型的高校,也就有了不同的办学核心指导思想。教育到底应教给学生怎样的知识?是高深的学问,还是面向生产、生活的应用知识,还是居于两者间的中间知识?本科教育就出现了三种知识的分化。精英的本科教学是通识的,主要教会学生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不在乎做事的具体方法;大众的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专业性人才,进行扎实的学科训练;应用性的本科教学主要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做的问题,注重专业操作的训练。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大学办学定位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包含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层次、形式、办学主体和服务面向的不同,以及满足不同需求和人的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管理制度等的不同,重点应该是高等学校的类型及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这些多样化最终体现到各个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上,但我国本科培养目标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科培养目标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

四、培养目标建议

在理论上,任何一所高校对任何一门专业的办学定位就思路而言都应该是大同小异的,其定位的思路包括以下几点:

1.高校目前的整体办学定位

各高校由于办学时间及学科研究水平、师资生源、投入规模均不尽相同。因此,各高校的整体办学定位也不尽相同。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在我国大体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几类。由于办学类型的不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承担的社会功能则不同。学校的办学类型基本决定了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制约着其学科或专业的办学定位。不同的高校其整体办学定位自然就应该有所不同。就“二本”或“三本”院校来论,为了和一类院校进行攀比,人为拔高专业培养目标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

2.专业建设应考虑社会需求

现在学校培养大学生的模式基本上还是关门办学,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不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要立足长远。如果我们把高校比做加工产品的企业,那么,学生自然就是产品;而产品经高校加工后,能否受到市场的欢迎,则自然要取决于高校对市场用人趋势能否以前瞻性的眼光予以判断。

要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学校就应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否则,闭门造车,生产出来的产品没人选购,任何专业都无法办下去。

3.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本科教育不同于研究生教育,也不同于高职教育。研究生教育要培养研究型的人才,相关基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对学生要求较高;高职教育要培养技术型的人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而本科教育则要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

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本科应主要培养从事较为复杂的实务工作,而不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种职业定位,既可以避免不同层次人才之间相互“抢饭碗”,又可以避免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4.考虑自身特色

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专才基础上的通才。所以,专业培养上一定要注重它的专,要在专上下功夫,要在特色上想办法。特色办学就是专业办得要有独创性,要更新思想观念,根据自身优势和实际需求重新组织和运用教育资源。专业特色最终表现在人才培养方式、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对社会需求更强的适应性上。

这就要求各学校不能以一个模式培养人才,就是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不同的学生,也要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情况,在知识和技能上要有所侧重。特别是“二本”、“三本”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所以,对他们的培养一定要注重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又要注重运用专业理论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阶段,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真正做到“课内教学打基础,课外实践出人才”。

总之,我们应在建立明确的、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包括树立教学新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调整学科布局、创新专业结构、抓根本铸就师德、重培养提高师能、以能力为特征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拓宽对外合作领域、建立稳定的实践平台等等。力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使其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有实践工作能力,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营销系    王文广   白朋飞)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