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使高校教育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其急需的合格从业人员,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急剧增长的毕业生,短时间内不能独立从事具体的工作;二者在现实社会中形成强烈反差。这使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也严重浪费了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培养的学生,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素质水平都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就成为高校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学科体系设计、教材建设、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存在亟待研究的问题,必须寻求解决的办法,以适应改革的形势。在这诸多问题中,高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首先应该明确的。
一、培养目标是教学的核心
对高校来说,培养目标是教学的核心。不同的高校、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必须首先确定符合社会需求和自身特征的教学培养目标,而其它的诸如教学计划、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培养目标来进行。如果一个学科建设主持人连自己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弄不清楚或是不甚明了,那所谓的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置等统统都缺乏讨论的意义。
对学生而言,专业培养目标是学生知道经过几年学习,自己毕业时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它一般也是学生职业规划的起点,是对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什么工作的一个描述。大学期间,学生的专业学习基本上都是以这个目标为指引。专业目标期望还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就业要求等。
对用人单位来说,现在招聘大学生都比较务实,不再是以前的为了装点门面,而更看重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因此,我们应从理论上搞清楚本科专业属于什么层次?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这样,我们才能制订合理的课程结构,培养市场适合的人才。学生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专业定位,明确了自己大学的学习目标,大学学习才能有主动性和兴趣,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素质要求,就业就会较为容易。
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存在不少问题,既没有对组织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也没有对学生学习发挥引导效果,更没有对学生的就业带来帮助。
二、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不管是全国著名大学、重点大学、还是一般大学甚至高职、高专,对专业培养目标都表述得大同小异,出现的频率最高的词语就是“高水平”、“高层次”、“高级复合型”、“高级应用型”等。由此,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可见一斑。
1. 专业定位过高
如经管类学科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仍有一定差距,毕业后需经相当长的时间实践方能适应工作,很难做到一毕业就具备高级能力;且所谓“高级专业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及人际交往、沟通等能力,而高校毕业生显然缺乏这一点;另外,这样定位会对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误导,会使学生认为自己已成为高级人才,不愿去急缺人才的基层就业,易造成人才分配上的不均,与此同时,对于学生自己,会出现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2. 专业定位培养面过宽
很多学校培养目标中规定,培养的专业人才要能在学校及研究机构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事实上,大学本科教育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要求本科毕业生能够进行教学与研究工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高校、研究机构正逐渐普及硕士化、博士化,吸纳本科毕业生也越来越少,此项要求也就逐渐失去了意义。
3. 专业定位过于僵化
各个层次的学校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差异,专业定位上缺乏自己的特色,有些专业培养目标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提法。另外,有的培养目标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会导致过分强调专业教育,以致学生偏重专业技术课,而忽视其他课程。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就可能比较熟悉某—个领域或行业的具体业务处理,但对其它方面情况知之甚少,应变能力差,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以上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更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引起高度重视。
(营销系 王文广 白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