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教育

落实十七大精神 构建高校人文特征和谐校园文化 [第196期]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3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十七大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作为一种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校园的和谐,如何创建一个高水平的和谐校园,就成为当下各高校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一个切实行动。

一、构建人文特征和谐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个文明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第一次使用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与之相呼应,和谐的高校校园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和谐之地,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事实上,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大学自古以来就倡导一种社会化的人文使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此,创建人文特征的和谐校园文化,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成为当务之急。也就是说,要加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力度。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曾讲到:“人文教育是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一种手段”。当前,各高校之所以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这与在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是密不可分的,而当这些“不完整的人”离开校园,就会对社会的和谐施加负面的影响,所以构建人文特征的和谐校园文化有其必要性。当然,造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时代及社会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失当。过去我们的教学是回避矛盾,对现实中的疑难问题避而不谈,现在则是有些言过其实。事实上,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客观、公正地引导学生去认知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进而推进和谐校园文化的进程。

二、如何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譬如:师生工作和谐、学习和谐、生活和谐与心理和谐的统一等等。本文主要从在校大学生的视角,谈一谈如何推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也是构建人文特征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我们有必要规定一下人文素养的概念,通常谈到人文素养,人们更多倾向于用人文精神来代替它,实际上人文素养的内涵不仅仅包含人文精神,还包含了人文知识和人文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提及人文知识的重要性,但往往会忽略人文能力,若只一味简单地把人文精神理解为人文素养的单一内容,这是不科学的。那么,要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该从何处入手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加以重视:

(一)掌握人文知识。当代大学生可以说是一个营养不良的饥饿群体,在人文知识的掌握上呈现出了较低的能动性。较之了解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在校大学生出于种种实际考虑,对英语、专业课的学习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因而花费在掌握人文知识方面的时间相对要少许多。这样,势必就造成了学科知识结构的不平衡,由于学科知识结构的不平衡,又导致了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时,不能做到客观审慎的分析和应对。尤其当这些知识结构不均衡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狭隘的视角会使他们陷入认知的混乱状态无法自拔,进而会引起行为过程中道德的失范。这一切在实际生活中又会导致一种恶性的循环,进一步加剧主体人格心理的失衡,最终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学校和社会和谐局面的构建。因此,当下有必要开展一些提高大学生人文知识储备的活动。

提高大学生人文知识储备,可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人文学科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开设一些人文选修课供全校学生选择,比如有关中西方文化、中西方历史、中国古典学说的研究课程等等。其次,学校可邀请一些省内外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开展一些人文讲座。另外,学校还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举办一些人文沙龙和论坛。这样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交流,使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则可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增强他们掌握人文知识的主动能。

(二)培养人文精神。仅仅靠增强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把这些人文知识内化为一种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谈古论今,哲学、历史、艺术无不通晓,但这些具备了相对完善知识结构的学生往往在碰到一些苦闷之事时,依然会百思不得其解。之所以会如此,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没能把知识很好地吸收内化,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认知上,没有化知识为德行和精神,这样就缺乏一种内在的动力保障,所以在校园里才会发生一些学生诚信危机、道德冷漠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应想方设法构建学生健康、积极、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世界。这一工作的重心和主体应为教师。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活动中,要超越课堂教学的范围,把关心、爱心、耐心拓及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多与学生接触,多倾听学生的声音,“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通过师生的互动逐渐培养学生的哲学智慧、历史精神、道德觉悟以及艺术气息,使之在掌握大量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知识内化为精神。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积极利用一切机会增强自身的学识修养,给学生树立典范,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三)历炼人文能力。通常在理解人文素养时,人们仅注意到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但事实上,人无法脱离现实的社会关系,所以,他们还必须把内在的知识精神外化为一种改造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的人文能力。这里的人文能力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主体改造自我意识的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在校大学生急需建立一种完善的心理能力;二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的人与人的交往中所需的为人处世能力。当代大学生所遭遇的种种心理危机和处事危机,表明了他们还不能有效地将内在的人文精神、人文意识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可能。一旦现实和理想遭遇碰撞,往往会有一些学生选择逃避或委于现实,于是, 一些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如何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增强实践的人文能力?使理论的掌握和精神的提升与现实紧密结合,就必须要拓展在校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使他们积极增强彼此间的交流和学生与外界社会的交流,进而能够客观、科学、有效地去认知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因此,依靠大学生社团和班集体有组织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譬如,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去深入社会,调研实践,去考察一下农民工等弱势人群的生存状态,藉此使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进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像华中师大王坤庆教授所言:“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不是把高校变成职业培训所,把学生变成考证机。加强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才是高等教育真正应该重视的。”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也讲到:“师生的和谐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师生共同努力,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推进带有人文特征的校园文化的构建,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具备了人文素养的学生,“必将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魅力的人格,更富有进取精神”。

(共科部     李艳萍)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