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教育

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对策思考 [第219期]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7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不仅有利于农村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锻炼成才,也有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举措。新时期,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之一,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构建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努力。

一、通过宣传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要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报告团,板报等形式,在全社会形成支持毕业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从自我认识上讲,教育毕业生客观认识自己,不要认为上大学就是社会精英了,要把自己当成普通的劳动者来对待;从就业观念上讲,做什么工作本来并不关乎体面,能否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施展自己的能力,才是值得尊敬的理由;从精神境界上讲,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就业观念教育,教育毕业生对国家对社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倡对社会的奉献、对家乡的感恩精神;从就业信息的传导上,全面细致地公开金融危机的种种影响,打造方便及时的就业信息平台;从事业前途上讲,在农村创业天地宽,有市场优势、门槛优势和人缘优势;从着力点讲,要重点宣传国家的就业导向和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使家长和学生充分明白,理性考虑;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农村和基层就业。

二、加强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与农村之间架起桥梁。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有很大的原因是毕业生对农村缺乏相应的了解。在引导和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考察、打工助学、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等方式使学生走进农村;也可借鉴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强制规定学生至少在农村相关部门实习半年以上,这样就给农村送来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使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根据此写出相关毕业论文,这样“一箭三雕”,逐渐形成人才往农村流动的大气候、大环境。

三、政府要创造具体条件、整合相关资源吸引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一方面是中央政府要直接引导、强力推进。要像抓扶贫和“两基”攻坚那样抓好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二是地方各级政府,提供各类优惠政策,认真组织实施。要打破就业的城乡、体制待遇差别,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养老、就医等)。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与表彰,要通过引进、培养、使用和输出的良性循环,激励他们在农村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信心,在农村着力营造重知识、爱人才的良好舆论氛围。最后是政府要建立职业预警系统。

四、农村及社会改革保障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通过基础设施和制度改革等,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毕业生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待遇。改革农村管理体制,农村培养人才体制,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为大学生充分施展才华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和晋升机会。各级领导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毕业生走向农村的重要意义,紧密配合及时解决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工作中的问题,形成“重才也重用才”的良好机制和工作环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来提升农业,进一步深化、壮大农业产业链,扩大大学生就业门路。

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围绕农村市场为主体。要贯彻周济部长提出的高等学校要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高度重视面向‘三农’第一线”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教学内容要紧跟中国基本国情和农村市场需求,教学方法要紧密结合实际尤其是农村实际,课程设置要兼顾基础性和实用性。要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高校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材施销。从而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端正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树立“从基层做起、在基层创业”的人生价值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相信有良好的社会氛围,优惠政策的吸引,有强大事业的支撑,科学体制的保障,农村这一沃土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去就业和创业,建设出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共科部     滕  云   翟效颜    李广伟)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