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崔慕岳教授在院“读书节”开幕式上的主题报告摘要
一、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源于古拉丁文,原意指“耕作”、“教习”、“开化”的意思。中国最早把“文”和“化”联系起来的是《易经》,提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主张,意思是用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可使社会变得和谐。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首次把文化作为中心概念提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等,指出了文化的整体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其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上下长达五千年;二是世代相传,中间从未中断,保留至今;三是具有中国所特有的民族特色;四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五是突出“伦理性”特征,强调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有四个方面来的: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四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从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要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二是要认可多元文化,汲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三是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并强调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四是升达学院的大学文化和办学理念闪耀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灵光。
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从民族文化中总结、继承、凝炼而成的,为大多数民族成员所认同并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精神。民族精神在历史中形成,并对现实产生巨大的精神作用。民族精神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民族精神是一种进步的精神,是推动民族健康发展的先进精神。
民族精神的特征:一是文化性。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和土壤,而民族精神又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二是传承性。在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民族成员通过传承与创新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形成为凝聚民族成员、维系民族生存、推动民族发展的主要精神力量。三是社会性。民族精神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四是时代性。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精神,植根于华夏大地,历史悠久,一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与繁荣的精神支柱。
对民族精神重要作用的阐述:1.综合国力;2.哈佛约瑟夫·耐“软实力”;3.哈佛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对比加纳和韩国的经济,发现20世纪60年代两国经济水平惊人的相似。亨廷顿判断,文化在起重要作用。另外,秦统一中国、南宋岳飞、晚清林则徐、香港澳门回归、反对藏独等事例均能说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四、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书是重要的载体,凝聚了智慧和精神。西方《圣经》、《古兰经》,中国有文化经典。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同在,与亚里士多德同在,与真理同在”,我们可与孔子、老子、李白、杜甫同在。
“大学生读书节”开幕了,我们要多多阅读文化经典,努力建设书香校园,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