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教育

学“三平精神” 做优秀教师 [第252期][2011-03-16]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2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企管系    李东芳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河南人民具有“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责任感”的“三平精神”,这不仅是对每个人道德精神的扩展和提升,同时还是各行各业的职业操守的凝炼,更是对教师品质修养、思想境界的要求。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卢书记提出的“三平精神”是对我们的要求、激励和鞭策。学习“三平精神”、理解“三平精神”、感悟“三平精神”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践行“三平精神”,是每个教师必须要思考的。

一、树立志向与追求

第一“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教育是风格的培养,而培养风格的关键就在于“有所追求”。即使距离现在的自己还很遥远,但是只要立定志向,有所追求,将来就有可能达成。

我们中很多人不是为了奉献才当老师的,因为“奉献”可以作为从事任何职业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爱孩子才当老师,如果是这样,应试教育也不会搞得如火如荼。我在接受教育时,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会成为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跟大多数教师一样,最终当了教师,只是因为这种职业满足了一种谋生的需要。人工作首先是为了谋生,用于“养家糊口”,在这一点上,教师职业与其它职业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既然如此,教师的志向应该是教育服务者,帮助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帮助学生开拓视野的服务者,帮助学生培养宽以待人的服务者。教师的追求不仅是在完成传递知识和文明的任务,还应该是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文化素质去感召和感染学生。能以一个教师的魅力、对真理的敬畏、对善良的信仰以及激情、幽默和真正对生命的尊重来教育一个学生,这是一个教师应有的伟大追求。

树立志向和追求,不论年龄和地位。我所工作的单位,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创办人王广亚在古稀之龄,建校升达,回馈乡里,播种教育。这是一个教育家的追求。他的办学理念与心路历程,也与“三平精神”有契合,有实践,有兑现。

二、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第二“平”: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教师的工作环境主要围绕课堂,课堂是平静的,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台上授课,台下静悄悄的是学生专注的聆听。

什么样的课堂学生最喜欢?什么样的课堂老师自己感觉最好?什么样的课堂督导组的老师最爱听?虽然教龄已有五年,但这个问题也就是上个学期才慢慢有所体会。过去讲课束手束脚,生怕脱离教学大纲,远离教学目标,担心讲的内容不符合学校的要求。可是一堂课,看似什么都已齐备,却乏味无聊,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少了一种激情,少了“精、气、神”。什么是精、气、神?就是一种难以言语,却又弥漫在课堂之中,能将所有学生的心紧紧抓住,直到下课,学生和老师都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有人把讲台比成舞台,把教师比成演员,一名好老师,自踏入课堂的一刻起,带到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知识,也不仅是课堂的组织秩序,同时还有精神气质。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亮相,每一个细微的神态,每一句话语,其背后的奇妙的东西,都是那么重要,以至于决定了一堂课的吸引力。

我理解的平静中的满腔热血,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本职工作的执着,对教学业务的研究和忘我的教学,这其中贯穿着一个教师对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激情。

三、在教师岗位上下而求索

第三“平”:平常之中的极强责任感。教师的责任感来源于国家、社会、家长、学生和自身,这种责任感使得教师这个岗位有着高度的自律、自省和自制特质。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的责任已经不仅是教好课、干好工作、培养好学生了,而是一定要对外部世界、时代脉搏保持敏感,只有与外部世界和时代脉搏主动保持着血肉联系的教师,才会与时俱进,终身发展,从而在教师“职场”上“保鲜”,并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教师有责任自省和自律,这是一种能力。我们身边有一些教师,虽然他们是教师,或许一辈子都在当教师,却因为他们无力或放弃自省自律而成为平庸的人,而失去成为优秀教师的可能。教师如果没有这种责任感,不对世界保持敏感,将不会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建构的、愉悦的学习,而是被动的、适应性的、非选择性的和痛苦的学习。因此,教师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职业角色,必须做出理性的思考,也就是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富有职业特征。

卢书记所提出的“三平精神”是社会的呼唤,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大业的使命,也是每个平凡、平静、平常教师的压力和动力。学习“三平精神”、感悟“三平精神”和践行“三平精神”,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振兴教育事业,顺乎历史潮流的必修之课。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